我国应舍“金融立国”而走“制造立国”道路
2013-04-02   作者:朱幼平(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总编审)  来源:
分享到:
【字号

  制造业创新空间巨大,扩容潜力巨大。制造业大发展最适合我国国情。而金融不一样,一来金融是全球统一市场,变化快而动荡,需要冒险精神和高超的技法;二来有美国这个金融巨无霸。我国目前还没有力量做大金融,与美国抗衡,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红利。我们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集中资源和精力做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同时,我国金融开放和市场化也应该控制节奏,顺势而为,不能操之过急。

  制造业创新空间无上限,扩容潜力巨大,吸纳就业多,最适合我国国情。而金融是全球统一市场,变化快而动荡,需要冒险精神和高超的技法。我国还没有力量做大金融,与美国抗衡,应学习德国模式,集中资源和精力做大做强制造业。

  英美日德发展制造业的经验教训

  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几个粗线条的结论:一是大国崛起,制造业发展是根本;二是虚拟经济发展要适度;三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创立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世界上所谓的大国崛起,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如英、美、日、德等国,各有各的特点。
  英国曾经创造了 “日不落”帝国的奇迹,其崛起靠两个轮子驱动:一个是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体制。但英国没能续写辉煌,原因是它后来大搞虚拟经济,而将“傻、大、笨、粗”的制造业转移到德国等国,最终衰败了。
  美国崛起也是因为制造业兴起和工业化,在英国衰落的同时,加上在两次世界大战当口,美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而成为了世界霸主。与英国相同的是,美国后来也大搞特搞虚拟经济;但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没有走向衰败。原因是,它一方面拥有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另一方面拥有高科技的军事实力,而支撑起这两大优势的是互联网。因为一方面成为国际货币首先必须很容易结算,这需要强大的电子网络做支撑;而另一方面美国的TMD、NND等高科技军事,背后也是基于高度信息化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战后日本经济成功转型,一度创造“东亚奇迹”,也是依靠制造业。曾几何时,日本制造的电子、电器、汽车等产品,横行全球而无敌。但日本后来也因搞起了虚拟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泡沫,最终被美国击溃,失落了二十余年。
  倒是德国,由于其中小制造业强大,经济根系牢固,特别是在2009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下,能够屹立而不倒,给人印象深刻。德国企业不搞资本运作,而只是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产品。即使是做很普通的刀子,德国人也要全世界最好。德国人与日本人很像,都有“一根筋”性格,干活拼命。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几个粗线条的结论:
  一是大国崛起,制造业发展是根本。
  英、美、日、德等各国崛起,尽管路径不同,时间有先有后,模式各具特色,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发展起了强大的制造业。实际上,人类历史有两次大的转折:一次是有了种养业,有了农业,人类才摆脱了原始的“野兽式”朝不保夕的谋生状态,过渡到稳定的生存状态;另一次是在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下,有了制造业,经济才开始快速增长起来,人类社会才进入到多元化享受式生活状态。金融化、信息化等服务业态,都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制造业蓬勃发展,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比之前数千年总和要多得多。
  二是虚拟经济发展要适度。经济系统也可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部分。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金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中衍生出来的,而“虚”最终总要服务于“实”的,虚拟经济要适度而不能过度。在人类社会财富因制造业发展而迅速积累时,人性贪婪也在同步增长,总觉得钱来得太慢,总想着法搞所谓的“金融创新”。从“实”到“虚”,几乎是贪婪人性发展的一个自然逻辑。英、美、日、德等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搞特搞虚拟经济就是明证。毕竟,“实”是要干活的,是“傻大笨粗”,是“血汗工厂”;而“虚”只要把心眼斗好即可。人性弱点在此暴露无遗。阿克洛夫和希勒把虚拟经济存在合理性归结为动物精神耐人寻味。过度的虚拟经济因为动物的非理性,不是活力而是灾难!由于人性贪婪和非理性,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而出现高杠杆、大泡沫,结果有了世界金融危机。1929年人类经历过一次世界金融危机,2009年又经历过一次。好在当今人类变聪明了,会克制了,没有选择以战争方式强行结束危机,而是全球政府通力合作抱团取暖,以时间换空间方式渡过危机期。当前世界经济还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将来保不齐金融危机还会出现,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也仍然没有找到遏止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与办法。在此情况下,坚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似乎要更靠谱一些。
  三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创立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英国过早搞起了虚拟经济,从而丧失了世界头牌帝国地位。而日本是不自量力,虽然经济上半场成功转型,下半场仍然陷入长期通货紧缩而至今仍不能自拔。只有美国因信息化领先能够搞虚拟经济,成功把“虚”玩到了“实”的极致,英、日都被玩进去了。而德国战车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以中小企业制造业发达而称雄世界。

  中国应走“制造立国”道路

  第一,我国不能继续走上半场粗放型的大流动性发展模式,适当控制货币投放,而且大的货币总量投放要用大的结构调整来对冲;第二,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结构转型的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制造业。
  我国正处在复兴的路上。以上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已连续34年高速增长,这个傲人的成绩为人类历史所仅有。目前我国已是制造业全球第一、GDP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这都是上半场发生的故事。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已进入下半场。我国还是一个“刚吃饱饭没几年”的发展中国家,充其量只能说是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我国未来将面临增长潜力因素减弱、经济结构升级转型阵痛和中等收入陷阱等诸多严峻考验。打好下半场,我国应该学德国,不能学美国,更不要学日本,应舍“金融立国”而走“制造立国”的发展路子。
  第一,我国不能继续走上半场粗放型的大流动性发展模式,适当控制货币投放,而且大的货币总量投放要用大的结构调整来对冲。
  为了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市场化取向改革,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采取了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成功的大流动性增长模式。2012年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高达97.42万亿元 ,是1978年1159.1亿元的840倍,尽管2012年GDP51.93万亿元是1978年3624.1亿元的143倍,货币扩张速度仍然是经济增长的5—6倍。简单地说,1978年1块钱货币支撑3块多的经济增长,而到了2012年,接近2块钱货币才换来1块钱经济增长。大流动性使我国迅速积累了一定规模的金融资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虚拟经济。
  诚然,我国货币投放除满足经济增长的资本形成需要外,还同时需要满足产品、要素、资产等市场化改革和价格放开后的与国际市场看齐的大量需求欠账,上半场保持一定高比例的货币投放是必要的。1978—2012年间,在如此巨量货币投放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物价水平控制得很好,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CPI最高的1994年也只有21.7%,而2012年全年CPI涨2.6%,为三年来最低。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货币政策达到炉火纯青境地,具有高超的调控艺术水平。
  但我们认为,我国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拐点性变化。毕竟我国经济系统里已经有了太多流动性,毕竟我国产品、要素、资产等绝大多数都已市场化了。拜流动性太多所赐,我国房地产价格已然很高,许多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已不便宜,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也在迅速上涨。我国已从一个资本不足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我国收入差距也已到了人们不能承受的临界点。我们如果还沿袭原来的习惯性思维,还继续以高出经济增长率很多的幅度往经济系统投入大量流动性,恐怕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泡沫,从而重蹈日本覆辙。对此,我们不能不警醒。
  另外,金融资源配置与财政收支相同,也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但与财政不同的是,金融本就是个 “嫌贫爱富”、“杀贫济富”的营生,全世界莫不如此。我国由于货币投放机制扭曲,大流动性投放首先受益的是银行等金融系统,其次是房地产,再次是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等体制内部门,而民营经济、打工族、农民工、还有农村等,不会凭空得到大流动性的好处,反而因营商环境恶化、收入水平偏低、房价物价上涨、社会保障不足而相对贫困起来。货币投放是个总量政策,它有点像下雨,雨下少了多了都不行,容易发生旱涝灾害。下雨后江河湖泊都涨水,但大江大湖得到的水要比小塘小溪要多得多。这样,我们需要引流工程,把大江大湖的水抽上来,给干涸的地上灌溉。
  因此,在下半场,我们在控制货币总量投放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投放结构,从而进行对冲。好在我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在着手解决。首先,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货币投放增速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相当,不能过高。其次,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贷款比重,金融资源配置要更多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银行都应该是中小企业银行,地方政府都应该是中小企业的政府。再次,为支持我国“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存贷差,压缩银行垄断利润空间。最后,规范股票等有价证券市场,让它真正成为企业融资和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平台。
  第二,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结构转型的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同步高速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47.9%到2011年的46.6%,变化不大,甚至还降了1个多百分点,说明我国制造业基本是与GDP同步发展的。而以金融等服务业构成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23.9%到2011年的43.4%,上升很大,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第一产业萎缩,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要远高于GDP增长速度。而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7.8%上升到2011年12.2%,增长速度较之全部第三产业要更快一些。
  我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强国。中国现在是个大的灰姑娘,要变成美丽的天鹅,就要完成“灰姑娘”式的蜕变。我国刚刚从农业大国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多搞的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我国人多,人勤劳且聪明,已经有条件做高端制造业。
  上半场我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污染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我国要吸收德国经验,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体系建设,从以量取胜改变为以质取胜。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要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鼓励自主品牌发展。在标准化和质量认证方面,我国要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为我国工业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支撑,拉动内需,稳定出口,努力推进质量认证工作,促进形成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质量责任意识,提高 “中国制造”的国际质量形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策引导提升 “产学研”三个环节的合力,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的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制造业创新空间巨大,扩容潜力巨大。制造业大发展最适合我国国情。而金融不一样,一来金融是全球统一市场,变化快而动荡,需要冒险精神和高超的技法;二来有美国这个金融巨无霸。我国经济虽然体量大,空间不是英、日、德所匹及的,但毕竟资源和精力有限,发展路径有取舍、有先后。我国目前还没有力量做大金融,与美国抗衡,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红利。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人感觉驾驭不了国际金融市场,也在搞制造业回归,更何况我们。我们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集中资源和精力做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同时,我国金融开放和市场化也应该控制节奏,顺势而为,不能操之过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建立外汇储备库好比织金融安全网 2013-04-02
· 国研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影子银行缘于利率市场化的强烈需求 2013-04-02
· 养老金融:养老和资本市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2013-04-01
· 银行理财新规将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2013-04-01
· 小微金融服务成效显著银行有望优先试点资产证券化 2013-03-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