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世界重要经济体或启动、或深化它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东盟在去年11月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今年2月,美欧宣布将在6月底前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日本今年3月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的谈判;日本和欧盟也将在4月开始自贸协定谈判。这些可能形成的自贸区经济总量庞大,分别占全球的近30%(日欧)、1/3(RCEP)、近40%(TPP)和近一半(TTIP)。这些巨型区域间自贸协定谈判的启动和深化,将推动贸易区域板块的形成,并极大地影响全球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进而可能左右全球经贸发展的格局。 过去10年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但各种自由贸易协定激增,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亚洲的自贸协定从2002年的70个,快速膨胀到2013年1月的257个。其中189个是双边,其余68个为涉及两个国家以上的多边自贸协定。截至今年1月,亚洲各国已签署了132个自贸协定,其中109个已经生效,另有75个正在谈判之中。 除多哈回合谈判陷于僵局以外,自贸协定流行的更重要原因,可能是世界贸易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数十年来,世界贸易已经从将一国的制成品销往另一国的传统贸易,转变为生产网络主导的供应链贸易,即最终制成品要经过数个国家加工的国际制造为主的贸易。中间品贸易占整个亚洲出口的一半以上。各国为了进入全球和地区生产网络,确保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优惠待遇,签署了大量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 激增的自贸协定,也同时带来所谓的“面碗效应”:即连接各国的自贸协定就像根根面条,互相缠绕,纠结在一起,可能导致自贸协定的利用率较低,一般认为仅30%左右,贸易优惠待遇繁琐复杂。 RCEP、TPP和TTIP等区域协定,即为整合繁杂的自贸协定、纠正“面碗效应”而出现。这些区域自贸协定也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的自贸协定,超越多哈回合谈判的覆盖范围,尤其是TPP和TTIP,号称要达成21世纪高标准、有深度的贸易伙伴关系,不仅大幅废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包括很多境内改革开放措施,一旦形成,有可能重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和新标准。 这些巨型自贸区的出现,一方面使域内成员间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扩大和延伸域内生产网络和供应链,但也可能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域内成员的收益建立在域外成员利益的基础上,损害域外方和全球经济福利;二是域内成员不平等,大国可能占据谈判的主导地位;三是不同区域可能形成不同的规则和标准,导致全球贸易板块化和规则碎片化,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当然,重要的区域协定之间也可能协调一致,最终互相连贯而形成全球协定,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