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14年的发泡餐具近期被国家发改委突然解禁,质疑声随之四起。为什么这种关系到千千万万人身体健康的事情,发改委想当然地就自认能够代表民意呢? 发改委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包括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可回收再利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废弃物回收体系逐步建立等。总之,当时“禁”的环境和现在“解禁”的环境已是大大不同,禁与不禁都有理由。或许,发改委还应该再补上一句,为这天天加班加点。 既然理由这么充足、振振有词,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辩一辩,好让老百姓广泛科普一下,增加对政策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呢? 发改委进一步解释,在解禁之前,征求了环保部等多个部门的意见以及协会、专家的意见,各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生产许可管理、行业准入、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等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确保实现发泡餐具条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征求再多的意见,也是闭门造车的会议,拒绝接受民意的检验。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上演了一轮又一轮。如此,专家的专业判断就难以让公众信服,因为其很可能是“打哪指哪”,而不是“指哪打哪”。同样,为什么解禁发泡餐具的事情能够快刀斩乱麻,而许可准入、环保、监管等确保环境不受污染、健康不受威胁的准备工作就可以放在后面跷起二郎腿慢慢来,程序如此不透明且令人狐疑,传闻中那不清不楚的450万公关费,想必很多人是宁可信其有了。谁知道这450万是怎么公关的,合法的?擦边球?违法的?还是龌龊的? 在很多问题上,民意之所以汹汹,因为仅仅依靠自己的常识,就可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比如盲人自己把自己打伤然后跳进河里栽赃城管,不用问专家,人们就觉得这不靠谱。但常识之外还有专业,后者恰恰是自媒体时代每一个拥有麦克风的网民所不能精通和尽通的。可惜的是,太多的所谓专家变成政策的应声虫,只告诉你政策的好处在哪,却不说政策的副作用在哪,让专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于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滋生:屌丝不待见专家,专家也瞧不上屌丝,专业素质和常识共识长期拧巴,社会缺乏一个诚信的基础,缺乏一个心平气和的理性环境,这都是我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这成本,已经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已露尖尖角。 最后,照例会有媒体给消费者支招,告诉他们如何分辨伪劣发泡餐盒,比如闻起来气味刺鼻,比如轻轻一撕就会破,等等。做中国的消费者真是太难了,什么都得略懂一些,什么猫腻都能甄别出来。你要不是一本百科全书,都不好意思说在中国吃过喝过。周星驰在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其实,我只是一个演员。其实,我们也只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想成为福尔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