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货币政策走向不宜早下结论
2013-03-28   作者:贺军(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两会”之后,2013年的货币政策走向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一般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将秉承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上述对货币政策的表态,体现了政府决策层对经济温和增长之下的货币政策的预期,希望通过审慎的货币政策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平衡,既能保持排在政府工作第一位的增长,又能防止通货膨胀。央行旗下最新一期《金融时报》载文称,中央银行只有针对本国经济,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操作,才能最大化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以说,货币工具的选择考验着中央银行的智慧。
  文章还引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钱颖一的话称,央行在过去一年中频频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以调节流动性的做法,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央票回购及逆回购在调节货币流动性、控制通胀方面更为温和、慎重而且灵活。
  春节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偏紧,逆回购淡出公开市场,正回购取而代之。近期正回购操作规模不断加码,公开市场连续几周实现资金净回笼。市场对此的解读是,伴随国内经济的逐步企稳,央行的调控重心开始由稳增长转向控通胀。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承认,货币政策开始收紧。
  令市场关注的是,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在今年会一直持续下去吗?央行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在今年之内,央行会动用哪些政策工具?
  对今年货币政策的猜想,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2013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性”,不会进一步放松,也不会明显收紧,并注意把握好度和增强灵活性。在今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利率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通过降息或是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的方式来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的可能性。
  在我们看来,从央行本身和市场的分析来看,都有一种共同的前提——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大问题,最好是维持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增速回升态势。这样将使得决策部门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掌握主动权,保留足够的政策空间——只要经济增长不成问题,政府就能比较放心地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即使这样会降低一些经济增速,也能够接受。
  然而,从今年前三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正是中国经济增长这一前提有可能发生变化。从工业生产、投资、引进外资、外贸增长、国际金融市场预期等多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中的负面信号在进一步增多,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并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容易,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资金用脚投票、撤离大中华市场的情况正在增加。从今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情况来判断,美欧日面临的情况要比中国的更加乐观,中国很可能遇到2008年以来最具不确定性的经济局面。
  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转向负面,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将面临调整。当中国经济出现较大的减速压力时候,决策层将陷入宏观政策的两难之中:是着眼于中长期目标而继续推动经济转型,还是更多考虑短期因素来放松调控?
  时间已近3月底,相信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判断已在进行之中。从时间上来看,政策上的变与不变很可能在4月下旬左右见分晓。整体来看,今年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目前还不宜过早下结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美联储官员称货币政策应维持宽松 2013-03-26
· 影子银行治理须始于货币政策调整 2013-03-26
· 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通胀隐忧 2013-03-22
· 当前货币政策应以温和为宜 2013-03-22
· 平衡好稳增长与控物价决定货币政策中性 2013-03-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