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绩效紧箍咒实现预算硬约束
2013-03-27   作者:杨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期,随着我国长期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财税结构的调整,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往年动辄20%以上的财政收入高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正如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指出“财政收入今后估计就是一位数的增长”。
  一方面,政府财源日益紧张,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财政发挥功能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就使得财政运行绩效改革的压力逐渐增大。只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真正利用现代预算机制为政府戴上“紧箍咒”,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才能“坏事变好事”,成为推动改革的动力。
  应该说,财政绩效评价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末期,对于“公共支出评价”的讨论,就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策层的热点话题。1999年政府明确了“公共财政”的提法,2000年财政部成立了专门课题组来研究财政资金绩效,北京等地于当年也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2005年和2009年,财政部又先后出台专项办法,推动中央和地方的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与此相应,各省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安徽等省还把绩效结果上报人大作为参考,如四川在2010年还把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
  虽然有了这么多改革进展,但财政支出绩效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优化,最大的原因还是这种绩效评价往往只作为财政部门的内部参考,并没有全面运用评价结果来约束政府行为。一方面,绩效评价缺乏法律层面的外部约束和监督,即便是在工作层面有指导意见,但应用性仍然不强,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的弹性空间很大。另一方面,绩效评价的公开透明不足,没有公众监督,出了问题也没什么问责机制。
  归根结底,公共财政效率提高首先要依靠公开监督,对此要真正提高支出效率,在绩效评价方面,既应全面推动各级政府开展这项工作,又要以法律形式明确,把评价方法、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而不是只作为政府内部的参考。另外,现有各地方的绩效评价,通常包括预算单位自评、主管单位评价、财政部门评价三个层面,在某种意义上,仍然体现为政府自己评价自己。如果要真正发挥绩效评价的约束力,还需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并且由各级人大予以审议。
  还有,财政支出绩效结果的问责,是最难以做到的,这既是由于公共支出的很多项目很难进行短期经济效益评价,更因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间还缺乏协调动作的“合力”。尤其在建设项目领域,即便出现财政支出绩效低,政府也可能由于担心影响项目后续建设,而不会对已有项目紧缩预算和惩罚预算单位。
  无论如何,政府也是追求预算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让政府自己约束自己是很难的,多年以来的财政绩效评价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今,当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的外部压力增加,且开明的决策者逐渐理解财政“公共性”的必要性时,深化改革的契机也应到来。
  作为切入点,一是把支出绩效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不限于可有可无的工作层面,二是让公众来直接打分和评价结果,因为透明是公共部门一切低效和腐败的天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预算 三公经费未公开 2013-03-26
· 财政预算过关不能简单走形式 2013-03-22
· 亟待建立公共财政预算会计体系 2013-03-15
· [热闻漫话]财政预算公开宜早不宜迟 2013-03-13
· 多地财政预算报告预警债务风险 2013-02-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