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下的中欧金融合作前景
2013-03-26   作者:刘翔峰(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
【字号

  中欧建交30多年来,金融合作尚处在以银行业合作为主的初级阶段,证券业初步合作,保险业合作则刚刚起步。欧债危机使欧元区正在由货币联盟走向财政联盟,金融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新机遇,使得双边金融合作前景更为广阔。

  一、欧债危机为双边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

  国际区域合作包括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财政和货币联盟)、政治经济一体化。欧债危机为欧盟由货币同盟走向财政同盟提供了契机,欧盟的金融一体化和中国的金融开放为双边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多条件。

  金融一体化促使欧元更稳定

  自统一货币欧元和独立的欧洲央行出现,欧洲货币同盟建立。成员国分享到低融资成本的巨大收益,却不遵守相应的财政纪律,这种缺乏财政一体化前提的货币一体化加剧了各国结构不均衡并最终分化,形成债务危机,也意味着欧元危机。由于主权债多为银行持有,占银行债务的53.5%,“欧猪五国”债的70%也为银行持有,各国主权信用降级,银行风险资产扩大,金融机构股票指数持续下跌,银行股权融资成本急剧上升而又难以从金融市场筹资。银行与主权债务风险呈现恶性循环。
  欧债危机的展开和缓解,伴随着欧元体制的实质性改革。早先的临时性救助机制,要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为获得援助需暂时交出大部分经济政策主权。2012年12月的欧盟峰会使欧元区的金融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欧洲稳定机制(ESM)正式启动,欧元区单一银行业监管机制(SSM)于2013年投入运作,欧央行获准统一监管欧元区银行业,通过了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路线图等。欧盟向欧洲银行联盟甚至财政联盟迈出了关键一步。一个系统性的金融重组框架形成,银行业联盟开始实现,对银行体系直接救助,打破了银行与主权债务的恶性循环,金融市场职能改善,欧债危机得以缓解,欧元趋于稳健。

  新的金融合作机会出现

  欧元的地位因为财政联盟得到加强。欧元区是第二大经济体,贸易规模远超美国;又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市场,资本市场仅次于美国。由于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币值稳定性,欧元地位应还有上升空间。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65%、欧元26%、英镑5%、日元3%,坚持外汇储备多元化,应加强与欧元合作的深度。
  2011年欧洲银行业资产占全球的52.57%,欧元区银行存款的34.2%和贷款的31.1%都是非欧元业务,国际化程度很高,这是其银行一体化的良好基础。在此进程中,银行并购和整合会更多,持续的欧洲金融一体化显然为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带来了新的机遇。
  欧盟具有“费用低、时间短、门槛低”优势,适合中小企业融资。上市费用仅600万~700万元人民币,时间3~6个月,比赴美、港上市的融资成本更小,比赴美省一半时间。中欧还可继续探索企业债以及赴欧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欧洲是现代金融发源地,各金融中心特点不同,但其金融创新、管理理念对中国都有较强补充。中国银行和工行均以法兰克福和伦敦为中心进行欧洲布局的。法兰克福是欧洲央行所在地,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其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伦敦已经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是走向国际储备货币,伴随着中国金融国际化,中国企业走进欧洲,人民币国际化的各项业务会逐步推开,无疑对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其他金融中心,例如中立的金融中心——瑞士,发达的资产管理中心——卢森堡,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等等,都能为中欧金融带来行业合作机遇。

  二、中欧金融合作有待深化

  综上可知,中欧金融合作存在良好机遇,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的同时,应全面推进双边合作。

  加强货币合作

  加强与欧元合作的深度,考虑人民币与欧元的直接兑换,促成人民币与英镑等的直接交易。
  我国外汇储备中应增加欧元比例。可增持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等国的优质债权;国家可结合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把外汇储备资金借给银行或保险公司对外投资,购买欧洲优质企业债权、股权,金融债权和股权;可由银行来购买优质欧洲国债。多元化配置外汇储备资金投资,提高收益。
  尝试推进人民币成为欧盟的储备货币。扩大人民币计价范围,鼓励德国、法国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和支付货币,起到示范作用,推广至欧盟;尝试人民币的直接兑换,使人民币成为欧盟的清算货币之一;人民币资本输出路径向“跨境结算+离岸中心+跨国公司+资本输出”转变;扩大与欧盟的贸易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中国的对欧援助也均使用人民币。
  加强欧盟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改革中的市场化作用
  欧资银行能够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需继续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考虑放宽人民币每日波动区间到2%,继续加大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市场作用,欧元在我国人民币有效汇率中权重为19.4%,可增加欧洲银行的参与,由市场来决定价格。
  欧资银行可在我国基准利率选择中起到更大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择机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完善收益率曲线和利率传导机制,形成统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更多的欧洲银行可以在我国Shibor利率中起到更大的市场作用。
  加快银行业向欧洲扩展
  向全能银行转变。适应欧元区银行全能化特点,中资银行应进行业务整合,加强银行间合作,在结算、融资、外汇等传统业务基础上,开展投资银行等资本市场业务,实现全面金融服务,加强与欧元区的战略合作与业务互补。
  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多路径进入欧洲开展和创新人民币业务。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民币的贸易融资、项目融资和信贷,建立人民币代理清算,所有国际业务都可尝试开展相应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建立全球领先优势。
  深化对欧盟银行业同盟趋势的了解,以开设分行和收购加大对欧洲市场投入,开发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金融避险工具。除对大型跨国公司、重大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及大型金融机构以外,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鼓励资本市场合作

  第一,企业上市和股权融资。鼓励中国企业到欧洲上市及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欧洲重要资本市场已经向中国企业进一步打开,企业赴欧上市有融资优势,但成长性要好,要关注财务细节应对审核,防止融资失利。尤其中小企业融资可优先考虑法兰克福证交所。而我国也应适时推出国际板。让欧洲金融机构、企业在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鼓励其以R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参股证券公司的出资比例可从1/3提升至49%,允许合资证券公司符合条件的,申请扩大业务范围,涉足A股的经纪、自营等业务。
  第二,发行人民币债券。我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在欧的中资银行尝试在欧洲向境内外投资者发行人民币政府债和企业债。鼓励欧洲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在欧洲发行人民币债券,鼓励其来中国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在对方资本市场上发本币债券促进金融合作,在中国市场上发行欧元债券,在欧洲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三,促进保险业合作。中国保险公司需积极开拓欧洲市场,研究保险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欧洲保险业历史悠久,在全球化竞争中积累了许多改进服务和提高效益的宝贵经验,加强合作可以为中国保险业提供有益参考。

  加强与各国金融中心的合作

  重点打造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存贷款、跨境贸易和融资、人民币债券及人民币计价的股票等业务,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形成人民币回流渠道。还要加强与英国的银行、保险合作。
  学习法兰克福全面的金融服务经验,着手建设法兰克福人民币离岸中心。学习德国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微贷款领域的丰富经验,加强两国中小型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合作,以技术援助和转贷款支持的方式引导国内金融机构进入小微贷款领域。
  法国的银行兼保险集团规模巨大,可在发展金融控股集团的同时,学习发展银行兼保险集团。
  与中立的金融中心——瑞士,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合作。
  与发达的资产管理中心——卢森堡加强资产管理合作,选择卢森堡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欧洲总部,来开设投资基金、银行、资金、证券等。
  与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加强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强与欧央行和欧元区各央行的对话和金融监管合作。

  加强监管

  中欧金融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要有序。证券投资与短期外债中的资金大进大出曾是引发历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对其监管也更重要。要监测资本在贸易信贷、直接投资等的资本规模、流向和用途。把人行、海关、商务、税务整合在同一现场监测体系中,按照人民币国际化动态调整,监控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境内资金进出。随着中欧金融合作需求更大,金融市场合作更广阔,加强监管是重中之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塞风波暂告一段落 德意政府换届恐令欧债危机增负 2013-03-26
· 欧债危机使德国进退维谷 2013-03-21
· 意大利乱局或致欧债危机再度恶化 2013-03-01
· 莫轻言欧债危机拐点信号已现 2013-02-18
· 欧债危机正由“急症期”转入“慢性期” 2013-01-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