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经济增长率也持续回调。在稳增长政策作用下,经济回调趋势在第三季度结束并开始温和回升。2013年,特别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已出现阶段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需求水平阶段性降温、要素成本持续提高。受此影响,粗放、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必然向集约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阶段性下降。年度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仍要突出稳增长,努力使经济运行特点变化平稳过渡;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好基本民生。
|
2012年:价格涨幅与经济增速双回落,宏观调控由控物价转向稳增长 |
——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
2011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通货膨胀与价格上涨,这些措施的效果在2012年明显显现。CPI、P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房价走稳。进入2012年后,房价涨幅明显趋稳。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整体平均为99.4%(上年同期为100)。在价格涨幅回落的同时,自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的经济增速回调继续发展,持续到2012年的第三季度。
——价格涨幅与经济增速回落的共同原因是市场需求降温
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稳定,特别是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被控制,是房价走稳的主要原因。受资金紧张和订单减少影响,企业持续的去库存活动,导致对各类原材料购买需求减少,是P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CPI涨幅与食品价格关系密切,因此市场需求(主要是对工业消费品需求,例如汽车、家电等)仅决定了部分CPI涨幅的变化,但也使其涨幅出现了一定下降。
投资、出口两大需求增速降低,则是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传导过程是:投资、出口增速下降——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降低开工率,减少生产。2012年与投资密切联系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等重化工原材料行业,增速下降明显。下半年以后,受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影响,与出口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增速也出现下降。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变化传导到生产领域,需要一定时间。2012年经济增速下行,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出口增速下降累积效果的综合反映。
——市场需求增速回落既有政策调控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原因
2011年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工作,一个重要措施是稳定需求。其中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对需求产生了广泛的紧缩作用。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由2010年的19.7%下降到13.6%,2011年四季度因贷款指标限制,购买第一套房的人无法取得按揭贷款。这必然约束了房地产市场需求;银根紧缩还导致贷款难、贷款贵,全面约束了投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为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扩大而进行的财税政策调整,包括稳定财政性投资资金支出规模、严格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措施,使政府投资较快撤出,也是投资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市场需求增速下降还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深刻变化。出口增速下降主要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国际贸易环境趋紧,以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等变化相关。国内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受城市承载能力制约出现阶段性降温;汽车、房地产建筑业发展减速,引起重化工原材料、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多个方面的市场降温,出现了普遍的产能过剩。这些中长期发展特征的变化,是导致市场需求增速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另一类重要原因(后面还有分析)。因此,在政策力量撤出以后,市场需求水平阶段性变化导致的经济增速回落不可避免。
——2012年四季度经济运行开始筑底企稳
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明显降低后,针对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稳增长”。随着政策调整,经济运行筑底企稳迹象越来越明显。
一是投资增长开始稳定。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户)同比增长20.1%,1—6月份提高到20.4%,1—9月提高到20.5%,1—11月份提高到20.7%。投资增长企稳态势比较明显。从投资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看,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电力热力、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水利与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等),1—5月份同比增长5.6%,1—8月份同比增长10.8%,1—10月份同比增长14.3%。随着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对重大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加大,预计这部分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提高。房地产投资止降回升。受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住房销售困难的影响,4月份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5月份以后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明显好转,开发商存量房数量不断减少,资金回流加快。受此影响,1—11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6.7%,较1—10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这一态势预计将保持和发展。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下半年持续小幅下降,但1—11月份同比累计增长22.8%,仍然高于全部投资增长率。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活动推进,以及预期逐步向好的影响,预计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保持相对活跃的态势。
二是消费增长稳中略升。2010年以来的经济回调,总体比较温和,经济增长率最低仍保持在7%以上,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企业状态总体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倒闭潮,对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就业形势稳定支持了收入增长稳定、消费信心稳定,进而支持了消费增长的稳定。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销售好转,与买房活动密切相关的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的销售情况明显好转,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形成推动。10月份开始,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速开始提高,考虑买车、换车需求已有较大积累,汽车企业改进产品性价比的成效也有较多累积,预计未来汽车市场将继续温和恢复。受住房、汽车市场的影响,未来消费增长将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
三是出口增长在波动中下台阶。原来预期的前高后低的出口增长形势未能出现。7、8两个月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明显下降,由9.2%分别下降到1%和2.7%。尽管9、10月份出口增速明显回升,但11月份又回落到2.9%的较低水平。近期美国财政悬崖、欧债风险、日本经济走低等问题陆续显露,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加大。国内出口企业从传统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入资金、技术支撑为主的新竞争优势也有诸多挑战。受其影响,出口增速降低,波动幅度加大。但发达国家经济未来出现新的大衰退概率比较低;我国出口企业针对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进行的艰苦调整,效果在不断累积,在由传统竞争优势转向新的竞争优势过程中,出口竞争力没有快速弱化的迹象。预计未来出口平均增长率将维持在10%左右。
四是受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三大市场需求的影响,工业增长率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经济增长筑底企稳。在市场需求增长走稳支持下,企业订单水平趋于稳定或略有增加,使得去库存活动逐步转向补充库存活动,工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2012年9、10、11月份,工业增长率连续回升。受其影响,估计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将达到7.7%左右,全年经济增长率也将达到7.7%左右。年初预期的7.5%的经济增长目标可以较好实现。
|
2013年经济增长趋于平稳,我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期 |
在2012年的运行基础上,预计2013年市场供求总量进一步趋于平衡,经济增长和价格涨幅大体平稳。
——市场需求总体趋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在7.5%—8%
世界经济低位震荡调整,出口增幅预计在10%左右。
2013年政治周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体结束,债务危机继续发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使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通货膨胀阴影挥之不去。受就业和收入、信用透支能力的制约,预计美欧市场需求总体仍将保持在较低增长水平,房地产、制造业以至整个实体经济的恢复之路艰难而漫长。世界经济仍将在深刻的结构调整中低位震荡徘徊。美国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引发经济大规模衰退的概率仍然较低。在这一形势下,考虑我国出口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以达到10%左右。
投资增长趋稳,全年增长预计在20%左右。受“稳增长”相关政策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预计将恢复到18%左右;受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继续恢复,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规模预计将有一定收缩,综合分析,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在18%左右;在经济增长趋稳,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增加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增长将大体平稳,增长率预计在22%左右。综合分析,全年投资增长可能在20%左右。
消费增长大体平稳,实际增长率预计在11.5%左右。随着经济增速下台阶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活动的发展,预计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将逐渐受到一定影响。消费增长率将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在继续控制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支持自住型买房需求的背景下,预计房地产需求继续温和恢复;汽车市场需求也将有一定恢复,但不会很高。受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支持,预计消费大体保持平稳增长,实际增长率预计在11.5%左右。
综合需求因素分析,预计2013年经济增长率在7.5%—8%之间。
——我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趋紧和要素成本水平提高,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受其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和经济运行特点都已发生深刻变化。与
2002—2008年的经济高增长相比,主要是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客观大势。
首先是市场总体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第一,外贸出口市场扩张速率减慢,竞争越来越激烈。
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的扩张速率明显减慢了。另一方面,经过持续快速扩张,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针对国际市场的生产和供给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市场供求关系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竞争日益激烈。第二,国内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随着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城市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了调整期。
2002—2010年,轿车产量年均增长31.2%,2011年仅增长5.8%,2012年1—11月份同比增长
6.5%。尽管未来汽车市场将有温和恢复,但受城市交通状况、对汽车保有量承受能力的限制,预计轿车进入家庭步伐将阶段性放慢。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0年较上年增长10.6%,2011年增长4.9%,2012年1—11月份同比增长2.4%。尽管未来房地产销售水平将继续温和提高,但受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供给潜力限制,实现稳定房价的目标,对买房需求的管理不容放松。预计房地产市场增长速率也将阶段性减慢。这些情况意味着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减弱。第三,国内投资增长速度减慢。受城市发展空间、地下设施配套能力、地方政府资金能力的限制,预计以城镇建设为主的地方投资扩张能力将减弱;随着产能过剩问题发展、市场风险加大,企业投资行为趋于谨慎,预计企业和产业投资活动也将阶段性趋缓。这些都将导致投资增速阶段性下降。
综合以上情况,出口、消费、投资等三大需求增速都出现了阶段性降低,国内外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这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大改变。
其次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
2002年—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这一变化预计是趋势性的,因此是企业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又一个重大变化。
此外,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向集约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阶段性下降。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必然使企业订单增速下降;供求关系改变和市场竞争加剧,必然迫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些必然会改变企业和整体经济低水平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要素成本的明显提高,必然使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遇到成本方面日益加大的压力,必然迫使企业越来越注意节约人力和各类物质资源的投入。这意味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重大变化,已经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客观必然趋势,能否成功转型,已成为企业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生死之搏。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各个经济层面生死攸关的现实任务。
从未来的相关条件分析,预计出口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10%左右,国内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18%左右,消费(剔除价格因素)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1%左右。从需求增长角度分析,未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7%—8%之间。基于这一判断,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应该选择在7%—8%之间。
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与要素成本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运行特点、增长水平也随之发生重要变化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推出和退出,一定程度上延迟了这一变化。随着扩张性政策转向中性,这一变化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来。
要适应发展条件和经济运行特点的变化,努力实现经济由高增长到中速增长的平稳过渡,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进入中速增长后的诸多问题,充分利用经济降温、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机遇,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及时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新要求为目标,加快完善经济体制和相关制度。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
2012年经济筑底企稳与财政货币政策的适度调整有密切关系,继续在7%—8%的增长水平上稳定经济运行,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要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涵养财源为目标,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因增收压力而加大企业负担。适当提高中央预算赤字水平,扩大财税政策的回旋余地。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通过多种货币政策措施保持基础货币合理增长,通过合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市场必要的流动性。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要高度警惕财政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切实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发生。
——努力稳定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同时根据房地产调控及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限购政策,使其既能充分发挥在限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又不影响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的及时释放。统筹运用好利率、首付、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率等市场参数的调节作用。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研究开征房地产交易环节的所得税。加快从制度建设上抑制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加快消除制约城市住房供给增长的瓶颈因素,努力增加热点城市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努力使汽车进入家庭活动与城市建设和用车环境的发展大体协调,以鼓励购车、限制排量、限制排放、限制使用为原则,完善和稳定家庭汽车购买、使用方面的政策,引导购车需求平稳可持续增长。
——以提高城镇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我国到目前为止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粗放和低水平扩张状态。缺少系统性、科学性、长远性。这些方面问题的累积正在越来越严重地限制着城镇承载能力的提高,限制着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必须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议由国务院主持制定面向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国土空间布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科学安排城市和产业发展远期布局方案。各级政府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着眼长远、注重质量,“好”字当头,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地下管廊、排水、地铁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扩大覆盖范围,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抓实抓好。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
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建议采取必要的信贷、税收等措施,支持企业关闭、并购、联合、重组,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竞争性领域大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限期清理阻碍市场进入的各种规定,尽快在放开市场准入、放松经济性管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注意把产业区域转移与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密切结合,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加快落实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宽带、研发创新基地等先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强产业创新升级后劲。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深层次原因是既有体制机制不适应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导致资源优化配置受限制,增长潜力难以有效释放。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是根据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及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重视短期与中长期政策有效衔接,在保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要全力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建议在国务院设立综合改革机构,具体负责研究、拟定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确保基本民生稳定
针对经济增速降低和结构调整、改革力度加大,必须将基本民生保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重点保障好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抓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快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基本生存保障线建设作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抓实抓好。
预计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平稳变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预计将恢复到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