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医疗广告应禁止
2013-03-19   作者:祝乃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字号
  最近,央视财经315晚会中曝光了某医药广告中的神医都是演员后,人们非常愤怒,然而,愤怒并不是终点,细心的观众最近发现,这个医药广告还在播。
  神奇的是,这个315被央视曝光的孔氏化糖贴,居然在网站打上了“315、工商局联合打假”的字样,然后说,如果消费者不是在孔氏化糖贴的“官网”买的产品的话,要是假货则不会管。这种做法无疑是想蒙混过关,万一不太明白的老百姓在315之后一上这个网站,可能会理解为央视315曝光的是孔氏化糖贴的假货,而你只要在它的“官网”买,那就没事。
  “315”晚会实在是一种中国式悲哀,其中充斥着营销味道、商家无良以及消费者的无奈。中国人有典型的健忘症,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日子来维权,其实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义愤之后,人们发现,问题依然存在。这一幕似曾相识,就在国家禁止明星代言药品广告之后,你依然可以在电视里容易地看到明星声情并茂的鼓噪。
  这个医药广告的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根据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6号《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第七条的规定,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含有以下情形: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的;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等等。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医药广告,无论是正规厂家还是这种找演员来表演的医药产品,其广告都在宣传着其产品的治愈率与有效率,经常还用夸张的百分比来说明治愈率。还有不少治疗机构,在报纸上打的广告常称自己属于军方等。
  一般来说,年轻群体与知识群体较少上当,反而是那些慢性病或是老年病缠身的老年人群体容易上当,他们对于自身的慢性病倍感痛苦,正规医院的治疗即使很到位可能对这些病也难做到药到病除,所以其中病患者就轻信了这些夸大宣传的医药广告,另一些人可能刚开始患病时还有理智,但是到最后因为病痛折磨时需要一根救命稻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求助于这些夸大宣传的产品。
  炮制出这些产品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呢?首先,能够长期做医药保健品(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家传秘方等)这个生意的人,非常精准地把握了这些病患者的心理,并且,他们的产品大都也不至于吃死人,以廉价成本来制造药品并夸大宣传。医学与医药,有时更像一种巫术,可以来回变通。医药广告说自己的药有效,但你吃了没用,他可以说你对此药不敏感,但此时,你已经花了钱。除了药品,夸大宣传的保健品也是如此,因为人们对于看病贵看病难的心有余悸,加之各种衣食的安全问题,人们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迷信养生,夸大宣传的保健品就应运而生。
  骗人的逻辑大致就是如此。坦白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要是他违规或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那么只能强制让他醒过来。既然有明文规定,那么需要做的就是斩断利益链条,将它们禁止。如果做不到,那么一定是利益相关方被利益牵绊住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泛滥的医疗广告种下医患交恶祸根 2012-05-22
· 故乡在医疗广告的讹诈中沦陷 2010-11-30
· 医疗广告管理需要法律视角 2009-02-19
· 去年我国共查处2274件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 2009-01-13
· 篡改审批内容的医疗广告为何能够发布 2007-12-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