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北京复兴路10号门口,“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撤下,换上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新牌。与过去铺就的历史长轨告别,铁路系统驶入新的发展轨道。 这是历史性的一步,也是充满挑战的一步。铁道部拆分,是铁路实行政企分开的必然要求。过去,政企合一的机制弊病,导致市场职能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削弱了铁路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行政职能的过于倚重,还妨碍了公平竞争环境的建立;由于职能错位、权界不清,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经营职责往往转由政府承担,从而增加了经营的风险性。消解这些结构性弊端,就必须实施政企分开这样的大手术。 铁道部摘牌,只是在政府架构层面消除了政企分开的屏障,让“政的归政,企的归企”。但政企分开,却不仅是摘牌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既涉及“政”能否克服过度干预的冲动,管住“看得见的手”;也包括“企”能否转变经营思路,建不建得起现代企业制度,形不形得成良性市场竞争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摘牌不是结束,而只代表开始。 由于历史原因,铁路系统的政企粘合度较强。因此,实现政企真正分开的挑战,也相对较大。这也可以从铁道部拆分方案公布后,社会各界的一些担心中反映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66万亿元的债务由铁路总公司继承后,是否会因为企业拥有了自主经营权而导致火车票价上涨?又如,原来铁路部门的贷款和发行的债券,实际上由政府信用担保,改制后信用是否会下降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甚至是,铁路总公司是否会自然发展成为又一个超级国企,从而导致原有的行政垄断格局在事实上延续? 这些担心,折射出了社会对铁路政企分开含金量的较真。这本身,就是铁路系统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关键所在。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没有成本。应该如何支付改革成本,要看谁是责任主体。铁路系统原有的公共服务性,作为政府职责,其转型期间的成本理应由政府支付。对指令性、公益性运输任务,以适当形式加以补贴,这既是政府的承诺,也是社会的期盼。此外,铁路系统的战略性地位,也要求政策层面对于其融资需求实行一定程度的倾斜。 不过,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需要通过铁路部门的主动变革去实现。一方面,应通过产权明晰、治理结构调整、企业文化再造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理念和服务意识,让新组建的铁路总公司“脱胎换骨”,成为市场经济中真正的法人主体。另一方面,需要真正引入社会资金。引入社会资金,提了十多年,但效果不彰,原因是社会资金进来后往往难以享受平等待遇。向社会资金放开,既需要降低门槛,更需要赋予“外来者”与“血缘关系者”同等地位。 这样的市场主体形成了,铁路系统政企分开的正向效应才会完全体现出来,社会的担心也才会随之消失。作为过去的“铁老大”,铁路部门理应在历史性的机遇面前,从变革中获得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