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市围绕限购政策出现了一些小波动。先是有报道说,国土房管局从2月23日起已暂停受理外地人补缴社保买房,但随后房管局相关人士又表示,外地买家补缴社保的交易2月26日恢复受理,下一步国土房管局将结合贯彻“国五条”精神,重新研究该类限购措施。 无论最后的措施是怎样的,可以确认的是,广州的限购令严格化是一个趋势,因为“国五条”中明确提到“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在限购区域、限购住房类型、购房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完善限购措施”等要求。 我认为,“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的重点就是要落实购房资格的限制,这是颇具杀伤力的调控利剑。长期以来,经由一些房地产大腕和经济学者的传播,似乎“房价越调控越涨”成为真理。那么试问,如果不调控,北上广深的房价就不涨了吗?试想,如果从即日起,将一线城市的所有楼市调控政策全部解除、放开,房价会怎样?一定是大幅上涨!因为土地依旧垄断,因为货币还是超发,因为投资渠道总是很少,因为土地财政永远助推房价。所以,“房价越调控越涨”只是表象,“不调控涨得更厉害”则是已经验证过的答案。 如何看待“暂停受理外地人补缴社保买房”这样的限购措施,前提是先要厘清房子本身的属性。房子既有消费属性也有金融属性。作为政府决策者,面对房价高企的现实,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当然是民生,满足消费需要,满足居住需求。既然土地垄断的打破非地方政府之力可以促成,既然保障房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且短期难见成效,那么,采取调控措施,强硬打击投机投资性需求其实已经成为短期内的优先选择。 况且,作为地方政府,需要对市民的呼吁与批评予以回应,并采取行动,这是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一种常见互动。既然是牵涉民生的消费品,优先满足本地户籍居民,有限度满足非户籍居民,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情况。香港自3月1日起对个人携带奶粉出境的数量予以限制,去年10月26日,香港针对非香港永久居民在港买楼推出15%买家印花税,都是类似案例,多数香港永久居民对此都是支持的。 其实,非户籍人口要想在广州获得购房资格的门槛并不高,现有的政策是只要满足“1年以上个税证明或社会保险证明”即可购房。对于大学生毕业生、普通工薪阶层以及普通个体服务业者几乎没有影响,为什么?现在广州郊区一套普通公寓的房价总额已经动辄百万甚至更多,前述三类人群的收入估计一年不吃不喝也很难凑齐首套房最少30%的首付(收入特别高的个案除外),即使通过借债或者“啃老”凑齐了首付,随之而来的巨额贷款又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估计他们不会有反对意见。 真正对广州收紧限购政策有意见的主要是三种人:其一,开发商;其二,外地炒家;其三,长期居住在广州以炒房为投资手段的人士。开发商有怨气自不待言,后两者有意见主要是他们此前钻了限购令的空子,通过自己补缴或者帮亲属补缴“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获得了购房资格,从而炒房获利。现在这条财路眼看要被堵死,当然不乐意。 限购政策的收紧对房价上涨的遏制作用当然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从打破土地供应的垄断、改革财税体制着手,但是收紧限购政策在当下其实也是一个必要的选择:一方面,它可以为“治本”争取时间,另外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相对温和的手段避免类似日本那样的楼市泡沫破灭的惨剧。 政府短期内要做的是,继续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措施,打消炒房客的上涨预期,包括可以考虑加快推出高累进率的房产税,加快推进官员财产(尤其是房产)向公众公开,逼迫更多房源流入市场,缓解供求压力,让市场力量来引导房价向下,加上限购措施等共同为治本赢得宝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