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5日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但是,目前还不能从此举推断出货币政策转紧,不过,可以看出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正在变化。在下半年通胀可能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前,上半年货币调控或有张有弛:公开市场操作或通过正、逆回购交替管理流动性;在社会融资规模管理方面,一方面可能会加大对非信贷融资清理,另一方面或继续拓宽发债渠道。 春节后,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流动性宽松超预期;二是房价酝酿新一轮上涨,调控加码预期强烈。这些情况意味着前期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结束。未来政策何时收紧、收紧力度有多大,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进程和通胀走势。 首先,目前,我国经济今年仍维持弱复苏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仍需较充裕资金支持。推进城镇化战略对资金有长期大量需求。货币政策整体以“稳”为主。由于流动性超预期宽松使市场利率下行,预计在短期内央行不必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其次,央行或通过正、逆回购交替操作管理市场流动性,维持较平稳货币市场利率。外汇占款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欧美复苏、美元反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或提前退出可能减缓资本流入我国的压力甚至使资本流向再度逆转。短期内公开市场操作将是调节流动性主要工具,在目前外汇流入较多情况下,公开市场可能将适度收紧流动性。 再次,货币政策调整重点可能是优化社会融资结构。预计对非信贷融资业务将加强规范。继续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规范资金池将是今年银行理财产品重点检查内容。信托、委托、券商资产管理类业务面临规范。届时,对非信贷融资业务规范,可能使市场面临融资结构性、阶段性偏紧局面。 必须看到,货币政策有“张”亦有“弛”。在通胀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前,务必要为城镇化建设铺设好多元化融资渠道。对企业发债提供政策支持、拓宽企业和地方发债渠道是一个现实选择。 去年以来,企业债券成为非信贷融资重要渠道。与银行贷款相比,发行债券是在金融市场上的公开融资行为,需要披露信息和获得相应发债评级,债券价格可及时反映地方财力稳健状况,既面临较强的市场约束,也有助于激励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当地信用状况降低融资成本。证监会日前已出台政策拟调整简化公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审核流程,取消保荐制和发审委制度改为备案制(注册制)。针对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等债券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未来都有进一步的扩展空间。 协调推进城镇化,令推出市政债需求更为迫切。城镇化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需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这类投资有几个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大;二是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投资回收周期往往更长;三是有些投资部分甚至全部体现为社会效益而非项目本身直接收入效益。
在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以专栏形式提出市政债是城镇化建设重要融资工具,并引用国际经验认为市政债违约风险明显低于公司债或银行贷款。央行这一表态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