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后,A股遭遇1949点反弹以来的最大幅度的调整。上证指数2月21日跌2.97%,创15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20日均线和30日均线均失守。投资者不禁要问:本轮反弹被视作蓝筹股价值投资的胜利,那么,此番调整是否意味着价值投资只是“昙花一现”? 现有的调整中,几乎称得上“成也银行股,败也银行股”。银行股在春节前两个交易日率先开始调整,节后成为领跌的行业板块。截至2月21日收盘,民生银行短短6个交易日较本轮行情的高点回落了17.97%。同期,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分别回落了16.71%、14.00%和14.24%。 此次银行股回调的“导火索”之一,是H股市场上的外资抛售。香港联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2月份以来外资机构持续减持中资银行股,作为本轮行情领头羊的民生银行等中小银行沦为减持的“重灾区”。其中,摩根士丹利持民生银行股份数量占H股股本的比例从去年12月14日的7.44%,下降至今年1月29日的4.83%。瑞银集团总体持民生银行H股比例从今年1月4日的6.32%减少至2月8日的5.97%。 外资抛售中资银行H股,打压了A股投资者对银行股的看好,银行股由此成为近日资金流出的主要板块。仅在2月20日,银行板块居A股市场资金净流出的首位,净流出资金达9.84亿元。 中资银行股此次遭大量抛售,首先与外资机构获利丰厚有很大关系。民生银行H股从去年9月上旬最低5.35港元一路上涨至今年2月4日最高12.32港元,股价翻番,且上涨过程中并没有像样调整过,外资获利盘的抛售毫不留情。其次,股价回调表明市场对银行股投资价值存在分歧,低估值的优势无法完全掩盖市场分歧。民生银行宣布发行2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更是触到了投资者担心银行股再融资的“伤痛”。 尽管有券商建议今年不折腾而坚定持有银行股,但外资减持对投资者持股信心的挫伤,在银行股的下跌走势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今年业绩增长本身存在软肋的情况下,外资减持容易导致银行股成为投机的牺牲品,引发获利资金争相出逃。银行股所占的权重大,其调整必然使得大盘受伤不轻。2月7日以来,蓝筹股云集的上证50指数六连阴,累计跌幅达8.69%,超过深证成指同期5.31%的跌幅,就因为受累于银行股跌势难止。 低估值的蓝筹股本该是大盘的“稳定器”,以其盈利稳定的优势而在市场波动中抗跌,但A股市场目前表现出的蓝筹股快涨快跌,说明价值投资的理念远未真正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股上涨之初,就有基金公司人士对媒体表示,民生银行大涨不是机构作为,江浙游资在频繁参与银行股炒作。现在民生银行遭高位抛售,不仅有部分机构减持,而且与游资出逃有很大关系。此前抄底银行股的资金并非都属于战略投资的长期行为,相当部分将银行股的估值修复行情视作短线投机的机会。 截至21日收盘,上证50指数、中小板指、创业板指本轮反弹的成果分别为24.19%、29.40%、43.34%,大盘蓝筹股的涨幅不敌中小盘股。这看似价值投资受挫,实际上,反映出价值投资的形成及其收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强调:“我们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就是要鲜明地反对赚快钱、赚大钱、一夜暴富的投资心态,深入推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买者自负’的理念。”透过郭倡导的理念,不难认识到:蓝筹股应成为“长跑冠军”,而不是追求“短跑冠军”。短线暴涨夹杂投机炒作的成分,容易使得股价像乘坐
“过山车”。蓝筹股价值投资的成果体现在中长期,眼下的股价回落并不可怕,因为估值优势仍是较强的支撑,也是未来投资价值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