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车腐败是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壮士断腕的治理决心和革故鼎新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持之以恒的战斗韧性。如果总是冀望于焕然一新的变革,而放弃一点一滴的改进和扭转,恐怕问题的雪球会越滚越大,最终以暴烈的方式伤害社会。”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公车私用”问题持续发酵。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但“公车私用”却难刹车,由此带来的浪费腐败更是触目惊心。《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前不久,一个北京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热情地推介和转发。 “给公车上红牌”是有逻辑依据的。梳理先前曝光公车私用的案例可知,凡是外观上带有明确标识的公车,私用时容易被发现和取证,一旦留下视频和图片,便无法抵赖。给公车上红牌,相当于给所有公车戴上了一个鲜艳的脸谱,便难以混杂在芸芸众车中悄然私用了。小学生的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一些专家和网民的认可,认为简便易行。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政府机关内聚集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要真想治理公车私用的事,还想不出一个比小学生更高明的主意,还怕找不到比“挂红服务”更有效的监管手段?根子还在于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处罚自己的制度缺乏合理性。 应该说,低看“给公车上红牌”者有一定的道理。公车私用问题是缠绵日久的痼疾,之前也曾经过多年、多轮的治理,公车使用登记制、拍卖公车后货币补贴制都曾经被寄予厚望,但都没能消除“车轮上的腐败”。有些办法不可谓不高明,但往往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下有对策”消解和架空,导致越治“病”越重。这些现象令人气沮,但必须看到的是,治理公车腐败是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壮士断腕的治理决心和革故鼎新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持之以恒的战斗韧性。如果总是冀望于焕然一新的变革,而放弃一点一滴的改进和扭转,恐怕问题的雪球会越滚越大,最终以暴烈的方式伤害社会。其实,细节创新和技术累进,不但能针对“公车私用”问题予以具体阻击,同时也会对公车的管理者形成压力,倒逼其主观上下决心,客观上找办法,对公车腐败问题动真格的。 具体说来,监督和被监督者之间是多回合的博弈。假使“给公车挂红牌”的建议得以采纳,公车私用者还有可能通过套牌的方式(公用时挂红牌,私用时挂蓝牌)来逃避监督。那就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一监督办法,将车牌号放大喷在引擎盖、后备箱盖,甚至车顶等显眼处,让套牌的伎俩无从发挥。假使公车私用者虽然挂了红牌,但选择把车停在隐蔽处以遮藏形迹,那就可以给公车装上定位系统,使之一旦出现在正常轨迹外就暴露无遗。总之,解决“公车私用”问题需要坚持原则,也需要技术支持,有了过硬的技术能力,才能保证原则不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技术有了保障之后,惩戒措施就成了关键问题。公车腐败久治无效,源于处罚太轻,法不责众。写个检查或者领导谈话,这种“罚酒三杯”式的处理不可能带来真正的警醒和震慑。应该制定专门的公车私用惩戒条例,设立罚款、记过、撤职等多种问责手段,一经发现即给予对应处置。当然,惩戒条例的执行不能再走“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处罚自己”的老路,而是要引入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保证有法必依。 目前来看,被曝光的“公车私用”现象还是少数,公众手里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公车消费经常在“制度的笼子”之外徜徉,但我们不能放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力惩治腐败,新媒体的出现使公众监督的技术手段升级,为解决公车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不必犹疑,想到就做,就是对反腐倡廉的力挺和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