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学生服含有有毒物质,并供货给“浦东三四十家学校”。对此,浦东新区政府新闻办官微“浦东发布”昨晚发消息称,质监部门已经对此进行立案调查。有关部门将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 学生穿的服装竟也含有致癌物,消息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通过对各方讨论的总结,不难发现毒校服流入校园的一些原因:一是校服采购并无严格规范的准入门槛;二是校服价格低廉,如果中间环节再“掐”一点,那么加工商偷工减料、用瑕疵布料加工校服,就在所难免了。 反过来,要求设置校服准入门槛,以及设置采购企业目录,这些想法固然不错,但如果没注意到那些提供有毒布料的厂家,关掉几个这样的加工校服厂家又能如何呢?要求设置校服准入门槛,把技术把关交给学校,这更是扯淡:一者,学校不是技术鉴别部门,如此做有转移责任嫌疑:二者,学校不是技术鉴别部门,根本没鉴别能力。 毒校服流入校园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够。如果不督促相关部门从源头控制,而只见校服含致癌物就想着如何设置校服准入门槛,难道就不管致癌服装祸害更多消费者?毕竟更多消费者购买廉价衣服的也很普遍,他们才是真正没有一点准入门槛的。可以说,毒校服之下没有幸运者。 严肃追究监管部门责任,则有一了百了功效。如果相关监管部门的头上随时悬着一把剑,从而把商家想得“坏”一些,把工作篱笆扎得细密一些,不断把监管工作关口前移,使生产布料的厂家根本无法生产出有毒布料,那么加工校服厂家上哪里采购有毒布料去,学校又上哪里采购有毒校服去? 只可惜,现实中如此“一招致命”的招法没人去使,非得绕开监管部门去层层分解,习惯把监管之手去捏软柿子,或者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搞复杂,然后在互相推卸扯皮中不了了之,那样有意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