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地下排污”背后的环境焦虑
2013-02-18   作者:时言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字号
  年前,国内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让诸多民众感受到自由呼吸的可贵;年后,空气污染的危机尚未化解,网上流传的“山东潍坊许多企业将污水排到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的消息,再度压迫着公众敏感的神经,让大家对赖以生存的环境深感焦虑。
  对“地下排污”问题,潍坊市昨日回应称,该市环保局已经排查了715家企业,并未发现网上流传的“地下排污”的问题;相关爆料者也称,并未掌握具体线索。为进一步调查相关情况,潍坊市还公布了举报办法,对相关举报人将最高将奖励10万元。(2月7日新华社报道)
  环保部门经过调查未发现污染问题,无疑是个好消息。当民众深陷环境危机焦虑中时,基于事实与真相的调查,无疑是最有效的“安心丸”。不过,我们希望,潍坊市政府部门能秉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彻查,一旦发现问题严惩不贷,并将环境监管落实到各领域的环境保护行动中去。
  阳光、空气和水源,是人类的生存依赖,任何破坏和污染的行为,都可能制造环境噩梦。环境被无限透支下去,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环境难民”,且无处可逃。为什么“地下排污”的消息会引发社会如此之大的反应?是因为环境危机造成的深重焦虑,让民众的神经变得极度敏感和脆弱。
  其实,民众对环境充满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讲也算一件好事,因为只有公众不再麻木,才会懂得珍惜和爱护。只不过,民众神经敏感到这样的地步,说明环境不仅面临危机,更是情况危急。
  要化解社会的环境焦虑,唯有各方齐力同心,走可持续的道路。面对恶化的生存环境,整个社会应该形成共识:维护我们共同依存的环境,不仅仅是公民的责任,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就个体公民而言,应该从公共生活的微观层面,加强自我约束以及参与监督;而对于政府而言,应该遏制畸形的政绩冲动,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邪路,建立公开透明的环境监测机制,以法律制度的有力执行来实现在环境保护上的提前干预。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充当“睁眼瞎”,那么公众所有的努力恐怕要白瞎。必须看到的是,环境的最大污染源,皆与落后的规划和有欠科学的管理有着诸多关联。
  在环境保护上,政府的强势和尽职,才能换来民众对环境的信心。但从现状来看,各地政府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往往做出杀鸡取卵的蠢事,遗患民生和未来。
  近些年,关于环境问题的民间非议频繁,除了体现公众的公共意识高涨,某种角度也体现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麻木不仁。民众走在环境保护前列固然是好事,但作为主导者的政府部门缺位,却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因空气污染而窒息、因水源污染而焦渴……这不是哪个个体公民面临的困境,也不是政府的困境,而是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境。因此,“地下排污”背后的环境焦虑,应该转化为整个社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人皆有“守土之责”。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甚至人类生命的可持续。个体公民需明了,由人构成的政府部门更需明了:破坏了生存的环境,发展不是在圆梦,而是在制造噩梦。
  “地下排污”无论真相如何需要调查求证,但民众环境焦虑下的敏感神经被轻易触碰,足以警醒我们:保护环境已成迫切命题。它关乎民生的质量,更关乎未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健全公益诉讼治理地下排污 2013-02-18
· 监管部门对地下排污不能闭目塞听 2013-02-1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