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未散,地下排污又报环保之忧--有微博爆料,在山东潍坊,化工厂、造纸厂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逃避监管,而地下排污法已在很多地方悄悄存在多年。对此,潍坊市昨日回应称,潍坊市环保局已排查715家企业,暂未发现网民反映的问题;并公布有奖举报办法,对相关举报人最高奖励10万元。山东省环保厅17日晚回应称,通过几日暗访,未发现潍坊企业通过高压水井向地下排污的情况。 针对微博爆料,潍坊开展拉网式排查,并推行有奖举报,行使监管职能以及接受外界监督的姿态明显。不过,潍坊官方从持续沉默到突然宣布“已排查715家企业”,并快速得出结论,怕是难以服众。整个排查过程从启动到得出结论所呈现出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查的权威性。 囿于爆料信息不完整,尚不能确定地下排污的真实性,但潍坊环保部门目前这样的调查,同样不足以证伪。封闭性是其一,排查的高效率是其二。根据回应,潍坊市环保局两天完成对七百多家企业的排查,如果进度属实,调查效力就存疑。地下排污隐蔽性极强,在不透明的前提下两天完成排查并得出结论,如此仓促,与负责、科学的取证态度,或多或少存在出入。 潍坊地下排污问题,需要权威结论。不过,审视地下排污需要跳出潍坊视野,首先各方爆料的指向面很广,这暗示着地下排污可能大面积存在;再者,因地下排放而导致水污染的案例并不少。而且,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地下排污是地下水受污染的重要原因,怀着科学的精神,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需要对地下排污进行整体排查和治理。 近些年,污染形式有所更新,出现了各种新趋势。比如污染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排污由地表走向地下。这些新趋势,无非是从监管的薄弱地带切入,将排污隐蔽化,利用监管盲区。而传统的环保监督之所以存在薄弱环节和盲区,大多因为重结果轻流程,难以有效把关。环保监测是依据量化的指标和数据,对照可察可感的信息进行污染测定。通俗讲,是我们对污染划定了一条红线,企业越过线,环保部门才启动处理程序。但一旦企业排污行为难以被环保部门及时检测、识别,比如污染排向高空、排向地下,排污便难以察觉,监督盲区就可能形成。 因此,治理地下排污,要将企业的整个生产排放体系纳入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视野,这就是新增建设项目和规划必须先期要通过环评的意义。通过生产排放的透明化,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中成分是什么、排放量是多少、有何潜在危害、排放到了哪里,不仅环保部门能明确获知,公众通过查阅也能一目了然。外界监督力量应盯着企业的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是否造成了后果。这样的监督模式才能给企业带来环保压力,既具有前瞻性,又能尽量避免盲区。 地下水污染的事实触目惊心,治理地下排污,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有媒体评论说,“过去一年,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向空气污染‘宣战’的一年,新的一年,要向地下水污染‘宣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