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媒体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公车使用浪费仍很严重。据统计,2007年至2012年间,全国清理违规车辆达19.96万台。有全国政协委员反映,“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甚至配了两台专车。” 公车改革极受社会关注。然而,自1994年中办、国办下发公车管理的文件以来,公车改革至今面临“改不动”的尴尬。近20年来,一方面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不断增长,日益成为三公经费支出的大头,且越来越受到社会诟病;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繁荣,公车超编配置、违规使用等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隐蔽。 公车改革“改不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车从购置到使用整个过程信息不公开。由于公车管理一直以内部管理为主,长期以来,公众对于公车配置计划、购置成本、使用情况知之甚少,而公车管理者又因为公车数目过于庞大,违规使用过于普遍,而经常“管不过来”。如此,管公车的人不知道公车的违规行为,知道公车违规的老百姓却又管不了,管理者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留下的空白,成为很多“公车腐败”当事人逃脱责罚的漏洞。 近年来,为了规范公车运行,一些地方采取了诸如改发补贴、装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形式,但成效并不显著。原因在于,这些办法多数还停留在“内部掌握”。可是单纯依靠内部监督,要么掣肘于内部的人情关系,要么失效于法不责众,照样无法对公车滥用行为形成威慑。相对于内部监督,社会监督虽然热情很高,但渠道和办法却很有限。对于“公车腐败”的群众举报,有的地方推诿塞责,不了了之;而一些“怕被盯上”的公务车,也偷偷地摘下了公务牌照,挂上普通牌照后照样横行无忌。 要治理“车轮上的腐败”,最基础的办法还是推动公车信息公开。前不久,北京一名小学生建议给公车挂红色牌照,便于统一管理和公众监督。孩子的建议未必不可行。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屡屡曝出急救车、警车等公务车占道空驶、接送孩子、异地旅游等行为。而他们之所以被公众检举,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标志明显。这就充分证明,“抓个现行”是公车腐败的天敌,而使公车易于辨识、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是方便公众对公车进行监督的第一步。 因此,加强公车管理,首先就应该给公车统一喷上显眼的标识,以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群众评议。同时,公车管理部门还要完善投诉处理机制,确保让群众有诉必应、有错必纠、有问必答,从而树立公车使用的社会公信。只有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公车时刻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车轮腐败”才无处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