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段,没什么比来自春晚的消息更让人感兴趣了。八卦记者以极专业的八卦精神替人民群众探访着来自现场的消息,有记者潜入现场后偷听到几句台词,兴奋地告诉读者:春晚彩排首现“反贪”台词,贴近生活赢掌声。“反腐先从保安做起!”“你的金钱可以拿下一个贪官,但拿不下一个正直的保安!”喜剧小品《你摊上事儿了》因台词首次出现当今社会的关键热点“贪官”、“反贪”台词,加上故事贴近老百姓生活,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春晚小品是不是首次出现“反贪”台词,很难考证。这个台词所以让记者这么兴奋,可能来自于如下原因。其一,在很多人心目中,春晚节目的批判性越来越弱,审查非常严苛,设了很多敏感词,很多反映现实极具讽刺性的段子和台词都很难通过审查,“反贪”这样的字眼能通过很不容易。其二,反腐是近段时间最大的社会热点,一个个房叔表叔房姐表姐落马,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春晚节目中融入反腐元素,反映了公众的期待,有利于舆论形成反腐的氛围。 显然,“春晚彩排首现反贪台词,贴近生活赢掌声”的欢呼中包含着这些期待,可能春晚导演组也有这些考虑。我觉得,虽然反腐方兴未艾,倒不必苛求春晚承担反腐宣传的功能,春晚就是一场娱乐,不要对一场娱乐大餐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过去春晚受到的最多的批评,就是过于浓厚的说教味,承载了过多的宣传和说教功能,而且这种宣传和说教意图体现得非常直白——音乐一响,就开始抒情和表白,就开始宏大的叙事,与生活的逻辑完全脱节,让人一看就是想向别人灌输点什么。教人向善,当然是好事,表情夸张,也可以理解,毕竟舞台就是夸张的艺术,但脱离了日常生活而胡编滥造就让人无法忍受了。同样,反腐败也是如此,扯着大嗓门儿、居高临下的说教对反腐败毫无益处。日常中见惯了太多的类似反腐教育和宣传,可从现实中,没有一点儿用,一些官员甚至是一边喊反腐口号一边贪赃枉法。 春晚最大的功能就是娱乐,年三十晚上大家聚在一起乐和乐和,不要指望他承担多少说教功能。关于道德说教,我们的教科书里说得还少吗?宣传片里讲得不够多吗?党纪国法领导讲话里强调得不够充分吗?如果春晚舞台成了一个各种道德说教拼出来的“道德沙拉”,那是非常难吃的年夜饭,不过滋养了一些宣传官僚虚幻的道德审美感。为了体现道德文明,要宣传一下好人好事;还有伦敦奥运也要顾及到,表现一下奥运健儿的风采;还有统战、外交、敬老、爱幼、爱国、爱岗等等。当过多的承担了各种层面的宣教功能时,被过度道德化和政治化了,还能好看吗? 当然,春晚也不必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去承担太多的批判性和讽刺性,别太端着,让人民在这个晚上放下包袱轻松地开怀大笑,就是最大的追求。不过追求笑过之后还得留下点儿什么,累不累啊。 反腐确实是当下发烫的热词,但不一定非得体现在春晚舞台上。一切服务于节目的好不好看,自不自然,符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不相干的地方,突然嵌进一两句动听的、高调的反腐口号,不仅破坏了节目,更坏了观众的胃口。观众确实对腐败深恶痛绝,也期待中央动真格地反腐,但并不期待春晚在反腐败上给人以虚幻的精神按摩,不期待春晚去追这个热点,不期待让春晚承担反腐宣教的功能。 话又说回来,春晚喊几声反腐败,谁会在意呢?那些贪官会有时间看春晚吗?听了春晚的“反腐”口号后会有触动吗?答案可想而知,结果只不过是对老百姓的精神按摩罢了。台上喊几句反腐口号,台下热烈地鼓几下掌,营造了一种虚幻的反腐幻觉,成就了一种精神胜利,可那些有权腐败的人,毫无所动。 报道最后说:现场一位姓董的女士表示,看了这个小品很过瘾,传出的信息中,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最怕的就是春晚舞台向公众传递这种不知所云、虚幻盲目的“决心”。“反腐倡廉的决心”要靠行动去证明,而不是春晚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