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围城,黄尘蔽天。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143万平方公里的持续空气污染,让国人着实领教了“环境灾难”的厉害!而因为国内长期使用低标准汽柴油,机动车暴增导致的尾气排放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石化终于出来承诺,今年年底前将有12家下属企业的提高脱硫装置全部建成投产,从明年起将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新油,以降低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按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为实现上述目标,中石化每年将投入300亿元左右提升油品。
300亿,对一般企业不啻天文数字。但在中石化,只是年利润的一半。将一半利润用于解决由废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不是企业的贡献,而是责任所在。因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全体居民一个美丽中国,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个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的贡献大小,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上交了多少税收、接纳了多少就业,还在于创造了多少社会效益、承担了哪些社会责任、履行了什么社会义务。如果一家企业,经济效益很好,上交税收很多,吸纳的就业人员也很多,但对社会的伤害也很大,很严重,那就不能认为这家企业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至少,它的贡献是需要打折扣的。
站在中石化的角度而论,我国中东部地区近一段时间的雾霾天气,并不是他们一家公司造成的,让企业每年投入300亿元资金用于脱硫装置的改造与运行,有点“冤”。但中石化是一家独占性极强的国有企业。利润的来源,带有不小的垄断性,利润的分配与使用,就不能不承担起国有大企业理该担负的职责。更重要的,中国的相对油价早就超过了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早就实施了高油品,中石化没有理由只享受高油价而不具备高油品。凭借多年高油价带来的积累,中石化理该有承担油品升级成本的能力。
可事实上,按目前油价调整的相关机制以及石油企业的一贯做法,提升油品增加的成本开支,不会完全由石油企业承担。据业内人士分析,70%以上最终都会由消费者承担。也就是说,提升油品,真正由石油企业承担的成本不会超过100亿。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且不说这原本并不对中石化构成多大的资金压力,只说油品升级所需设备、技术投入都是一次性的,假如分几年消化,压力势必更小。再看看兄弟行业,在脱硫问题上,发电企业早就开始了升级改造,上大压小、增加脱硫装置等。在电价调整上,这些年中央政府并没有出台多少政策,发电企业不也都在默默承受、默默承担社会责任吗?
因此,说白了,愿不愿油品升级,愿不愿通过油品升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要看企业的社会责任,看经营者的人品。真正责任心强、人品优的企业,理当主动重视环境保护、力求减少污染排放。至于成本,只要企业有能力承担,就会尽可能地由企业承担。实在承担不了,再依据责任承担的原则,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而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油品的改善,能减少大量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也是愿意承担一部分责任、增加一部分负担的。关键在于,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将大部分负担都转嫁到他们身上。如果这样,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也正因为如此,在油品升级问题上,必须将人品与油品同步升级。一方面,坚持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担的原则,把提升油品增加的成本开支,按一定比例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分别承担;另一方面,公开油价构成,尤其是成本构成,让油品提升增加的开支能明明白白地摆在公众面前。如果油企对提升油品感到委屈、感到难以接受,那么,就干脆趁这个机会将市场放开,让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石油行业。对油品提出更高标准与要求,看民企是否能接受、能承担。
要油品升级,就必须人品升级,而要人品升级,则必须体制与机制同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