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和住建部的要求,全国40个重点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应于2012年6月30日前实现与住建部联网,但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住建部仍迟迟未公开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情况。据知情人士透露,住建部一直在推动住房信息联网工作,40个城市的联网工作实际已经完成,只是没有对外公开。“今年住建部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265个地级市联网。”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启动后,外界评价颇高。一方面,通过住房信息联网,搭建起一体化住房信息平台,加上银行系统、财政系统、税务系统等信息平台,可形成完整的信息库,为房产调控提供指导,使得房产调控从行政色彩浓厚的限购令等模式向精准化调控转型;另一方面,对住房信息全面录入,虽然不面向公众公开,但也打通了类似财产公示的有效监督管道,这为官方提供了反腐利器,也堵死房姐、房叔生成的漏洞。 不过,住房信息系统自2010年启动后,进展并不顺利。其中有技术原因,比如不少城市房地产基础信息缺失,产权登记信息口径不一,部分房屋产权属性不清,等等;也有非技术原因,如牵涉到中央与地方在调控上的事权分配,再如部分房产信息本身敏感,对少数群体会形成触动。种种因素交织,信息系统一开始就面临博弈,中央与地方间,乃至系统建设者内部,如联网遇阻也不意外。 技术问题不难解决,统一摸排、统一录入口径,信息系统完善只是时间问题。但非技术因素却不如此。博弈本身是个抽象命题,解决的边界不是清晰的,有摸索,甚至可能有妥协。那么,这会不会影响信息系统的效果?此前,在保障信息安全上,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界定一直存在争议。最终结果是,住建部查看信息要地方政府批准。就信息使用安全而言,双向批准等于加设了一道防护网,但也意味着基于监督和调控的信息查证多了道流程,效率与安全成本间的加减法是否合理,有待论证。 根据新闻信息,联网已完成但未公开,至少说明技术关卡已经打通。在住房信息系统的扩容中,解决技术可以沿用到265个地级市的信息联网上。但与之对应,非技术性的阻力,不一定会减少,地级市的信息系统的联网过程,可能还会遭遇相同甚至更大的阻力。对此,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方,理当有预见性,尽量规避阻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住房信息建设的有关进度、问题、难点,理当及时对外公开,以公开讨论形成监督力量,让博弈外部化、透明化,使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环节都有外界展开合理性评估,提升系统的科学度。 不论如何,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都要加快。从调控管理手段上讲,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息要素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经济,调控手段的信息化,最精准最灵活,也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相符。二者的契合,同时意味着政府管理方式的成功转型;从反腐的角度看,在房字辈人物层出不穷,在财产公示制度有待时日的前提下,住房信息联网可以开辟新的反腐通道,让“房姐”无处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