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绝不是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简单补库存的恢复性增长,而只能在新增长点形成的新产业结构上才能开启。因此,不主动变革调整,而让短期“增长”为结构调整让步,根本违背经济规律。经济周期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证明,经济恢复增长与结构调整应该同步。
或许是多年的高增长形成了高增长偏好,近日一些对2013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依旧特别关注增速。“预测”很多,7.5%、8%,甚至认为今年三、四季度可达到9%以上,还有判断中国经济已开始了新增长周期等等。但对如何实现8%或9%增速,所出招数却老调重弹: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总体判断还是纠结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
笔者认为,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变,分析判断2013年经济形势,理该换个思路:尊重恢复增长与结构调整应该同步的经济发展规律。要是长期停留在危机思维上使用危机刺激政策,总是让调结构为稳增长让路,不仅贻误调整和改革时机,也等于拱手放弃后发优势。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有一定规律,当一些领域有利润,投资就会蜂拥而至,大规模投资和快速发展使得主流产业饱和,产品库存增加,利润下降,投资减少经济增长下滑。然后经过产业的调整或者新产业结构形成,向新产业的投资开始增加,经济重新恢复增长。
这个理论指出了经济周期变化的两大关键:一,增长变化的原因是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初期——成长期——规模扩张期——饱和期与增长——繁荣——萧条——衰退的经济周期变化相关;二,走出危机进入新一轮周期的经济增长是与饱和的产业结构被调整,特别是与新产业结构形成是同步的。经济要走出产能过剩,衰退的危机,一方面必须调整本已饱和及过剩的产业,在新层次上恢复投资和增长,另一方面还需要找到新增长点形成新产业结构,增加对新产业结构的投资,经济才能在新产业结构上开始新一轮增长,经济才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换句话说,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不是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简单的补库存的恢复性增长。仅“恢复”和释放过去的过剩产业带来的增长,非但不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开始,反而可能带来未来更大的麻烦。
发达国家走出危机恢复增长的实践印证了经济周期理论。美国2001年的IT泡沫危机,起源于个人电脑的快速发展,而个人电脑进入586时代以后开始饱和,于是投资下降,泡沫破灭,2000多家IT公司从纳斯达克退市,经济下滑。虽然美联储赶紧下调利率,但最后走出危机靠的是一批互联网公司的创造性发展:互联网把个人电脑连接成网络,形成网络高速公路,信息传播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经过大规模整合与调整,IT产业出现全新产业结构。Google、苹果公司脱颖而出,微软、IBM重新定位,当然还有硅谷培养的大大小小的遍布各个领域的应用平台的发展,美国经济遂在新产业结构下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今天的美国经济仍处于危机的疲软增长状态。美联储已推动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但美国最终要走出危机,打开新增长周期,希望可能在以3D打印的智能化制造业崛起和以页岩气为主体的新能源结构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阶段调整新产业结构作为新驱动力。至于制造业回归,美国早就完全丧失劳动力比较优势,绝对不可能是过去意义上的回流,而是基于拓展更人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只有创造新的增长动力,才有美国经济的修复。而市场机制能顺应经济周期变化规律形成新经济增长动力,是美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内生修复能力。
实际上,欧债危机虽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在危机解救的过程中,欧元区体制的改革也在推进。比如改革福利体制,财政一体化等。当欧债危机缓解后,欧元区的体制会有一定程度的理顺,走出危机和欧元区的新结构也是同步推进的。
中国在国际危机冲击下经济增长放缓,虽然不是本身经济周期变化引发的危机,但不合理性的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也暴露无遗。为应对危机,采取一些短期刺激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当然有必要。可要真正走出危机,则绝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危机思维中。千万要清醒,短期政策释放的信号是维持局面,是在被动等待发达国家“恢复”过去的增长结构和市场。而不论是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发达国家应对危机实践,走出危机都不是简单“恢复”过去的概念,而是主动变革的过程。不主动变革调整,而让短期“增长”为结构调整让步,根本违背经济规律。这样做的结果是,等到发达经济体调整到位走出危机后,我们在体制上、产业结构上、技术进步上又变成“落后”国家!
最近出台的一些政策调整了思路,显示了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科学态度。比如十二部委联合推进汽车、钢铁等九大行业兼并重组,旨在解决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与经济周期变化必须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理论是一致的。再比如,新型城镇化带来清洁能源的巨大市场将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消费的巨大需求也将推动多层次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城市将带来信息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与经济周期必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理论也是一致的。
在最新发布的政策中,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新发展思路。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修复经济的市场调整体制不同,我国还是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的结构调整。在这样的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是否到位是关键。不论是调整落后产能,还是新兴城镇化可能推动的按照产业规律形成新产业结构的过程,都要求改变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理念,这就一定会遭遇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这也就是为什么产能过剩的调整越调越过剩,清洁能源产业还没在国内大规模使用,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实施产能就已过剩的原因,也是新型城镇化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以至楼价被推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要按客观发展规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结构调整上达成共识是第一步。接下来,执行力上的阻力更不可忽视。特别要注意防止在执行层面再次让调结构给短期增长让步,甚至为了短期增长而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