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运营的近180座机场中,70%亏损,而江苏13个省辖市9座机场中有7个“吃不饱”。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江苏盐城、泰州等地市规定,所属各部门、各单位每年包机出行的次数,甚至出台文件强迫下属单位包机出国出境考察,为机场“输血”。(1月21日《光明日报》) “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度过大”,早已是个公认的论断。其后果是,江苏全省,仅南京禄口机场、无锡硕放机场盈利,其余均亏损运营。当然,面对颓境,职能部门断不会无动于衷,于是某些地市,竟推出“下文件强迫包机”的救市“妙招”。如此赤裸裸、毫无顾忌地“输血”,其情虽可解,却可惜终究于理不合。 《光明日报》直言,“政府为机场揽生意不可取”。实际上,此事的荒诞程度,并非一句“不可取”所可道尽。据新闻报道,江苏多数中小机场兴建之初,便不曾经过严格的必要性论证,只凭着“炫耀政绩”的一时冲动就拍板上马;而建成投用后,又未能走上差异化竞争的正轨,反倒迷失于与大机场的同质化拼杀中,节节败退……从建设、运营,直至如今违规“补血”,一些地市,就机场事业表现出的决策非理性,实则一以贯之。 因为“机场情结”,很多地方执政者难以淡定。可以说建就建、亏本也要运营,在此背景下,下文件强迫包机,又何足怪哉?其实,机关事业单位支持本市机场,本也情有可原——小小的“地方保护主义”,无伤大雅。但,盐城、泰州等地的做法,明显突破了底线:其一,彻底放弃“比价”,甚至择贵而行、故意吃亏;其二,所谓“支持”,未基于自愿,而采取“发文”一类的强制手段;其三,本末倒置,为支持机场生意,竟大增非必要的公务考察(实为旅游)。 打着支持本市机场的名号,盐城、泰州等地职能部门,所作所为实乃一场自我的利益输送。盐城,组织一批又一批公务人员,去台湾地区、韩国观光;而泰州,则全然无视相关规定,大肆鼓励官员乘坐飞机……三公消费的不透明、财政预决算机制的宽松,为此类名曰“输血”、实则“利己”的行为,提供了操作空间。发文包机,一面是公职人员自我福利的扩张,一面是地市机场握住了救命稻草,看似一箭双雕的救市良策,从远期看,必将以蚕食公共利益为代价。 发文件强迫包机、鼓励坐飞机出行,终究只是挥霍民众税金、为公职者造福的违规之举。试图借此拯救当地机场,也不过是徒劳无益的尝试。如果说盲目兴建机场是个错误,那么“政府为机场揽生意”,就是用另一个错误维持现状。由此也可见,盐城、泰州等地的决策者,或已被“昨日错误”所绑架,不忍认错纠偏、又无力力挽狂澜,于是只能选择行政干预的老套路。但谁都明白,纵使被发文力挺,某些地市机场苟延残喘的命运,依然如故。 那些步履蹒跚的中小机场,要么淘汰出局,要么得行政权力庇佑而半死半活,无疑是最悲哀的状态。若长此以往,对于当地、甚至整体航空市场而言,这都是一笔沉重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