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尼系数12年不公开,一公开就如同商品批发,让公众即刻品尝10年的数据拼盘。日前,国家统计局一次性地公布2003年至2012年的中国基尼系数,引发公众热议。此次热议涉及中国基尼系数的样本选取、城乡二元分类计算方法、数据的真实性等方方面面,笔者暂且绕开这些议题,仅就基尼系数“躲猫猫”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基尼系数的重要性决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做蛋糕的问题,那么基尼系数反映的就是分蛋糕的问题。做大蛋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分好蛋糕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做蛋糕,尤其是在中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分配不公问题极端凸显的当下。 在2000年以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也是每年都要公布基尼系数的,但在2000年以后突然就不公布了,对此变故,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倒是有一些政府智囊型专家的解释零星散见于媒体,其内容不外乎“基尼系数不适合中国国情”云云。可没想到的是,在玩了12年的“躲猫猫”游戏之后,中国官方版的基尼系数又重出江湖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一口气公布了近10年的中国基尼系数,却没有解释为何补报2012年之前的数据。补报就补报吧,可仍旧遗漏了2001年与2002年这两年的数据。所以,经历了“开始公布——躲猫猫——补报追认”这一连串的曲折情节后,中国官方版的基尼系数库还是未能完整补漏。凡此种种,公众的感受就是好奇和不解。 既然决定了向先进国家的现代经济学看齐,这个姿态就应该更彻底一些,切不可拿来了GDP,却拒绝基尼系数;更不可时而公布,时而无端缺席。规范地公布数据,是规范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塑造并捍卫政府公信力的需要。此外,对于发展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公布基尼系数(也包括其他经济数据),有助于发现问题并问计于公众,它能同时起到检验政策效果和吸纳民间智慧的作用,是政务公开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规范基尼系数的公布意义重大。 基尼系数“躲猫猫”,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公开施政方面,对于“程序正义”的考量仍有欠缺。从政务公开的层面看,经济数据的选择以及公布与否,不应该是由少数官员说了算,而应该通过法定程序来强制要求,并辅以相应的问责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基尼系数公布问题上的随意性。 笔者揣测,国家统计局这次高调公布近10年中国基尼系数,可能和民间机构向公众发布基尼系数有关,是前者向后者争夺中国基尼系数话语权的表现。这也并非坏事,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但愿这个进步不是昙花一现;也希望决策层以此为契机,推进数据民主化和政务公开化。苟如是,基尼系数“躲猫猫”带来的教训也算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