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家族”再添新成员。据媒体报道,被称为“房姐”的陕西榆林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龚爱爱,在京有20多套房产,总价值近10亿元;她还有另一个名为龚仙霞的身份证,曾是陕西一投资公司的法人代表。 “房姐”事件刚刚浮出水面,就显示出一种共性:首先是网络发酵,接下来落地纸媒,记者调查初步厘清事件轮廓,地方政府依旧采取“鸵鸟政策”。面对《京华时报》的采访,榆林市人大、纪委均无人接听电话,而市委宣传部的受访者自称是司机,“工作人员不在无法回复”。 应该第一时间发声的部门瞬间全部隐身,然后与媒体展开藏头露尾、“敌进我退”的游击战,这个套路公众再熟悉不过。在树大根深的郑州“房妹”事件中,每一点真相的出现,都是在舆论的挤压之下完成的,每一次调查的深入,都是对媒体采访的被动跟进。撬动一个贪腐的处级干部,竟要押上如此大的公共舆论力量,同类事件的调查怎么不让公众忧心? 另一条消息表明,郑州“房妹”事件又有进展,三名来自路桥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在此之前,还有一名民警因涉嫌为“房妹”一家办理非法户口而被刑拘。郑州经适房造假不断、腐败频发的乱象,也因此事浮出水面。在对“房妹”事件的剥茧抽丝中,地方房管、公安、规划、计生等多个系统的问题逐一暴露,带出了行业腐败和公共资源被权力操纵的现实。简单的官员贪腐案,在地表之下却隐藏着巨大的根系,这也解释了“房妹”事件调查推进为何艰难缓慢。 有此前车之鉴,无怪公众担心“房姐”调查重蹈覆辙。与“房妹”事件的主角、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锋相同,“房姐”也是出自手握资源的部门,一样是有两个户籍、多个身份、巨额房产,一样是在公职之外还有自行经营的公司,甚至同样在事情曝出时已经去职。我们有理由质疑,“房姐”是否也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将权力变现、将公共资源私人化,并通过两个户籍将这些财富隐蔽并消化?而她在地表之下的根系,又涉及了哪些权贵、哪些部门? “房姐”事件的调查不应再走“房氏家族”的老路,被动式的调查等于向公众展示制度反腐的乏力,也使常规的举报渠道失去信任。事实一再证明,类似事件中,所有想捂住真相的企图最后都使自己陷入被动,而且给自己贴上“同流合污”的标签。因此,相关部门积极作为才是最明智、成本最小的方法,不仅能还公众一个真相,而且也给自身一个挽回信任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