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间我国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我国基尼系数逐步回落,从2009年的0.490、2010年的0.481、2011年的0.477,逐年回落到2012年的0.474。 针对我国基尼系数的逐年回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通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等事实试图予以佐证,但包括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内的社会舆论仍对此充满怀疑。因为不久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 尽管马建堂表示,“规范的民间调查,应该是官方统计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尽管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基尼系数结论也在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结论不十分可信,但作为国内最权威的统计部门,对此番官方版本基尼系数引发的争论,国家统计局显然需做进一步回应。 其实,任何统计数据的争论,均与原始数据的客观性、测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常态化的调查统计密切相关。缺乏上述三大支撑条件,任何统计数据,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民间口径,均难以服人。因此,当下统计部门亟须针对上述三大支撑条件,对基尼系数重新进行核实并公布。 首先,就原始数据的客观性而言,统计部门必须以真实的居民收入数据作为前提,方能为基尼系数提供客观的数据样本。近年来国家对民生保障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城市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对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数据进行调查统计亦相对容易。但国企员工与公务员群体的真实收入却极难调查统计。因为国企员工在表面收入之外,一般均享有较高的补贴收入,而公务员的财产公开制度长期难以落实,其隐性收入的统计则更是难以着手。因此,在全社会真实居民收入难以客观统计的情况之下测算出的基尼系数,显然难以服众。 其次,就测算方法的科学性而言,当下经济学界对基尼系数存在四种计算方法,分别为直接计算法、分组计算法、拟合曲线法和分解法。通过不同计算方法测算得出的基尼系数,亦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此番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基尼系数,究竟是采取何种测算方法?与国际通用的基尼系数测算方法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国家统计局应尽快就不同测算方法进行对比参照并予以公布,以增强统计方法和结果的说服力。 最后,就常态化的调查统计而言,此番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所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议,很大程度上与上一次官方公布基尼系数时隔逾10年的断档有关(上一次公布为2000年)。此番国家统计局在公布时间断档十年后,我国基尼系数陡然公布,最终引发广泛社会质疑显然是情理中事。因此,在核实比照涉及基尼系数的原始数据和公布基尼系数测算方法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应尽快表态未来基尼系数的调查统计与公布将形成常态化,并明确今后该数据公布的具体日期。 其实,任何争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争论,或者避实就虚地解释。国家统计局作为最权威的官方调查统计机构,应当确保由其公布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面对当下由基尼系数数据所引发的广泛社会质疑,国家统计局必须坦诚面对,诚意回应。通过核实比照涉及基尼系数的原始数据、测算方法,并明确未来基尼系数调查统计发布的常态化,以期消除当下社会舆论的质疑,全面提升国家统计局“正人心”的社会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