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天遮日蔽,PM2.5爆表。大气污染之下,“少出门、少开窗”成为无可奈何之举。13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不独北京,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城市生活到了这个份上,不能不让人冷静沉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每逢空气污染、水不干净,总是想起儿时故乡的田园生活。袅袅炊烟在绿树蓝天掩映下是一种生活的气息,小河浣洗在笑语欢歌声中是一种生活的情调。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讨生活,从空气呼吸,又向空气排污,从小河饮水,又在河水中涤污。这种原初状态的自然生活之所以充满了自由惬意之美,就在于大自然具有净化能力,这种能力完全能够承载山民们的排污行为。 从本质上言,城市生活遭遇雾霾、污水之困,还是与人们这种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城市不比乡野,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水、那么密的树、那么广的庄稼、那么少的人。一边是人口几何级数的增长,一边是大自然自净能力的缺失,这一“剪刀差”的结果,怎么会不出现让人忧心的局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并没有适应高人口密度、低自净能力的城市环境,还在沿用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方式。一个人、一家企业排污,怎么污染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都不会大,然而,在一个动辄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里,如果大家都这么肆意、追求自由惬意,不受约束、不讲公德,城市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与“美好”有缘? 数千万人共同生活在这么逼仄的城市空间里,真的不可以既从空气里呼吸又恣意向空气中排污,真的不可以只要求别人讲文明守规范而自己是例外。“从我做起”“从点滴累积”,也许比所有指责和埋怨都更有建设性,都更是一份“增量”。因为如果不这样,都希望别人首先开始做,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从中受害。空气污染,不分贫富贵贱,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年,有关疾病的急剧增多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各项致污源中,企业的排污首当其冲,数百万辆机动车的排污亦可能等量齐观。空气治理,政府监管力与动员力则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变量。因之,如果企业只要效益不要空气、水,严治甚至取缔就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如果每个人能够坚持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这点滴行动就是最美的城市文明。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则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