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江南北,雾锁连城,指标居高不下的PM2.5,已经蔓延至云贵两广,正如狄更斯笔下的英国大雾: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铺天盖地。雾霾弥漫,已成为困扰民众的环境污染事件。 在铺天盖地的粉尘笼罩之下,人人皆受到共同的伤害,无人能独善其身。因为污染是自由流动的,无论身处哪个角落,人们遭受的威胁并不会两样。说到底,生活在相同环境里的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共呼吸”的同一宿命。 既然同呼吸,就当承负共同责任。我们的当务之急,或者说亟待面对的,就是重塑与环境的友善,共同修复在经受报复之前业已被“伤害至深”的自然环境。 首先,要从每个个体开始。养成并恪守一种低碳的生活习惯。汽车排放是城市水汽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适当较少汽车使用,多以步代车,算是个人能够为环境作出的点滴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一群人,更多人这样坚持不懈,相信我们的头顶终将会重新变成阳光明媚、白云悠悠的一片蔚蓝。 其次,政府在产业结构治理方面,应把环境保护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重点来抓。近年来,PM2.5污染的高发和加重,应该说与煤炭消耗量的急速增长有直接关系。尽管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制定并执行碳排放总量绝对消减,但是,其他一些区域“单打独斗”紧盯GDP成绩单,无视工业排放对空气污染扩散的严峻现实,还是导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环境恶化。 再次,加速落实和推广PM2.5标准已经刻不容缓。PM2.5是空气质量的一个极关键指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空气质量监测一直只检测10微米以下的颗粒(PM10),将PM2.5排斥在门槛之外。事实上,PM10大多难以穿越人体的防御系统进入到体内,远比PM2.5危险性小。正是鉴于PM2.5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高危害,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印度以及欧盟国家等,都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我们虽然已于去年将PM2.5写入“国标”,下一步恐怕要抓紧“与国际接轨”,大力推进之。 最后,要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既然有着“同呼吸”的利益关联,那么,建立“友善型”环境关系,大家行动起来应该凝聚共识,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酝酿顶层设计,出台系统方案,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只有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个人生活的宏观与微观之中,才有清新畅快的健康呼吸。同时,要保持信息通畅,及时通报环境数据,让民众自觉投身于城市环境治理中来,打一场环境治理的“人民战争”。 雾霾弥漫不断频发的事实说明,我们的空气污染已不是轻度症状,现在来看已是重病,而要治愈雾霾这一重病,最好用中医调剂之法:相关职能部门不能一门心思盯着经济数据发展数据,要不怕“丢面子”,特别是环境监测要“去政治化”,报喜也报忧。而问题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有远见,要有大局观,减少或减弱只顾“经济发展速度”的短期利益驱动,真正意识到“同呼吸”这一更具利益价值的可持续生态环境,以人为本,提高环境监测标准,取信于民,成为环境治理的动员力量。 治理雾霾,守护环境,尽好这份共同的职责。从个人到集体,从企业到政府,从环境监测到环境知识普及,以及教育,都要行动起来。面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不能以为不在自家门口就没事。在任何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共同面对同一个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