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理财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大量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吸引了众多民间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游资的流向。不过,如要客观描绘当年理财市场的最大变化,恐怕还是被普遍认为是理财业务重要支撑的“刚性兑付”规则在年底时受到了挑战,并且露出了破灭之相。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金融机构对所发行的非信贷类金融产品承担本金与利息的支付安全保证。在理论上,这类产品具有理财性质,是直接投资,并非存款,因此不应由发行人对其本金及利息予以兜底。但是,鉴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才刚起步,客观上也存在利率上浮的空间,金融机构为了吸引资金,在提高产品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就有意无意地会将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包装为具有“刚性兑付”性质。于是,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一批被认为实际利率高而基本上有没有什么风险的理财产品。特别是一些由信托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达到银行存款利率的四倍以上,同时又写明由发行人或其他机构提供担保。无疑,对苦于找不到资金出路的投资者而言,这确实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上去年沪深股市在很长时间表现疲弱,这就在客观上驱使了这些资金不断流向理财市场,从而营造出这个行业的繁荣胜景。 但是,在理财市场上,“刚性兑付”毕竟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因为它违反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基本规律。尽管在一段时间中,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的局面能得以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遮蔽的风险将会不断暴露。在去年年底,终于因为某几个产品不能按时兑付,在事实上宣告了“刚性兑付”在理财市场上的破产。应该说,这实际上也是恢复理财市场的本来面目。 有人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破灭,对于投资者是不小的打击。站在不愿意承担风险而又想获得高收益的角度来说,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不过,深入地想想,其实这应该是投资者的福音。为什么?一来,“刚性兑付”本身就是虚幻的,其破灭得越晚,给市场带来的危害可能也就越大,迷信“刚性兑付”而盲目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也就可能越大。所以,“刚性兑付”现在破灭,至少能避免此类风险进一步积累,而且也使得投资者回归到了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正常环境之中,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避免受到误导;二来,“刚性兑付”破灭,客观上使得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参照体系更加规范,也更具有真实性,减少因为外界因素所带来的扭曲。这在理论上,会使得市场利率趋于合理,进而既降低融资单位的财务负担,同时也有助于让相应的投资者获取真正稳健的回报;三来,股市受“刚性兑付”的冲击很大,因为理财产品过高的预期收益,客观上抬高了投资股市所需的风险补偿,在股市本身就遭遇到下跌压力时,这种状况对其构成了极大的伤害。而随着“刚性兑付”的破灭,股市的风险补偿自然也就会下调了。如果说现在市场的实际无风险收益率是6%,那么投资股市所需的风险补偿通常也就在10%左右,而这在如今的环境下应该是有希望达成的。沪深股市从上月中旬开始的这一轮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一些理财产品所出现的支付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确也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那会促进资金向股市回流。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需要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如果都不太愿意承担风险,那就很难说是有进取心的投资者。“刚性兑付”的存在,在本质上并不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投资氛围,对整个国家也是不利的。 所以说,“刚性兑付”的破灭,是投资者的福音,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