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2012年12月可谓奇迹辈出。当沪指跌到1949点近年低位时,人们惊呼“回到了解放前”。漫漫熊途,谁还敢说个“牛”字?可是,就是在那12月,创造了单日涨幅超过4%的奇迹;虽然小有波动,但股指在曲折中上攻,月末(也是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最终以2269点报收。如果与最低点1949相比,沪指大幅上扬320点。幅度之大,令人瞠目。 中国的专家们有爱“起哄”的传统。2007年那阵,股市疯涨过了6000点,于是唱多的专家们大肆叫嚣还有个“黄金十年”,沪指非得过10000点不可。可是,事情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沪指一路下滑,最终竟以1664点沉到谷底。随后,虽然有冲过3000点的小幅回升,但一直处于跌跌不休的低迷状态。到了2012年,A股更是不可收拾,2000点轻易攻破,整个业界再也没有一个敢说牛市将要重来的大话。 然而,牛市不声不响地来了——尽管还有争议,尽管还有可能是昙花一现,A股从谷底反弹、反转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大了。笔者判断,过一阵大喊“牛来了”的专家们会越来越多。不过笔者倒以为,不用太乐观,也别太悲观,还是老祖宗的话更有说服力——借用“三国演义”开篇之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说资本市场,世界各国股市也是升久必跌,跌久必升。屈指算来,股市长期走熊,竟已经有近五年的光景,低迷时间够长了吧?估值中枢下移,市盈率持续下行,中国上市公司价值逐渐显现,是不是到了“物有所值”的地步?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论前景: 首先,是“稳定红利”预期实现。其实,最大的稳定红利是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新的领导集体亮相。没有意外,没有更多的传闻,主要领导人“如期而至”,让人们相信政局稳定的可靠前景。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为中国经济未来走势谋划了前景,稳增长的决心凸显,而改革和调整结构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其次,是“新政红利”逐步显现。郭树清执掌证监会以来,新政不断,改革和监管的新措施一个接一个。叫人着急的是,这些措施多数是“慢工出巧匠”的治本之道,并非像让“国家队”资本入市、托市那么简单。但是,有耕耘就有收获,尽管收效慢,但成果逐渐显现。以退市新政为例,年前终于开出罚单,已经有两家公司事实上被勒令退市,停顿五年的退市终于走出一大步。在退市的警示下,上市公司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完善对股东的回报制度。新政中多数“治本”措施,都会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对市场无疑是长期利好。 第三,是监管层务实地实行适应市场要求的做法。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IPO的态度。众所周知,中国股市对资金的需求极度渴望,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程度已经到了极点,证监会“迫于无奈”,下半年,特别是最后几个月,IPO事实上已经中止。没有新股上市,资金抽血暂停,股民担心告一段落,股市的“休养生息”得以实现。在再融资领域,监管层其实也在收紧。这些做法,显然是符合市场要求的,也为股市复苏提供了条件。 第四,是上市公司经营前景有了更乐观的预期。无论是十八大,还是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未来稳增长的方略做出可行的规划,对经济转型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城镇化的战略让企业产生无限光明的联想,而对企业创新的政策面支持,更让一些上市公司获得了实惠和实力。民营经济的发展,则有了更坚实的宏观战略基础。 说“升久必跌,跌久必升”确实有点宿命论的意味,不过,这就是股市。机会在大跌中产生,改革和调整在大跌中加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在大跌中升华———这方面,仅有宿命是不够的,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