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上看,目前正是金融乱世,大漠风烟,群雄逐鹿。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nc,缩写“ICE”)便是突出的一例。洲际交易所近期宣布,要以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你看,最早由全球一些大能源公司和金融机构组建于2000年的洲际交易所,总共不过十来年历史,却有能量收购有200历史的纽交所,还不是天下大乱么? 金融强人杰夫·斯普雷彻(Jeff
Sprecher)掌舵的洲际交易所,通过旗下期货业务、全球OTC业务、市场数据业务等三个业务部门运营,涉及原油、精炼油、天然气、煤、排放量、糖、棉花、CDS、外汇以及指数等产品的合约交易。斯普雷彻看重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并非冲纽约——泛欧所而来;他看重的是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旗下的“Liffe”。“Liffe”的英文全名是“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Options
Exchange”,中文译作“伦敦国家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Liffe所交易的主要交易品种是:欧洲利率、股票指数还有咖啡和白糖这样的软大宗产品。Liffe是1982年设立的,效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主要进行短期利率期货合约和期权交易。Liffe的成长壮大也是靠一路兼并:1993年与伦敦交易期权市场(LTOM)合并。2002年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收购Liffe,2007年纽交所又收购Euronext,Liffe便为纽交所所有。 洲际交易所之所以要收购Liffe,主要是为了要抢占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今的金融核武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把国际资本市场炸得东倒西歪,而金融机构大多是在场外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行动十分诡秘,是“平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但露出峥嵘之时,灾难已在所难免,到处鸡犬不宁,遍地鸡飞狗跳。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机构为此痛下决心,要将金融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纳入交易所集中清算。2013年在美国先行一步,明年欧盟将随后跟进。在资本市场这个地方,不管是要做大做强,还是要另辟蹊径去创新,都必须草船借箭,必须借东风,借政府或政策的东风。Liffe当初问世也是借东风,借的是英国政府取消货币兑换监管的东风。
公司融资、公司上市曾经是资本市场的硬道理。但与交易相比,如今公司上市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作为公司上市圣地的纽交所因此每况愈下。近年来,纽交所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一直在持续下滑。纽交所的收入来源,大致可细分为:美国和欧洲的衍生产品业务29%、美国和欧洲的现金股权19%、上市公司服务17%。市场数据12%、技术支持13%、其他8%。洲际交易所的收入也是以交易为主,细分为:原油和油气25%、市场数据9、上市的其他产品21%、天然气柜台交易19%、电、油和其他柜台交易13%、柜台交易和信贷违约掉期13%。 洲际交易所领导人斯普雷彻的高论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已经发生了内在变化,衍生产品的市场更加全球化……而许多现金和股权市场更加区域化,欧洲主要金融机构的重点是关注资本效率和监管改革。”
按他的意思,股票和股票交易将愈加国别化和区域化,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将愈加国际化。 在这股大潮流下,在寒冬中苦熬的全球各地证券交易都在见异思迁,就连一花独放的香港证券交易所(“港交所”)也开始鄙薄股票上市的技术工作,一心一意要快速赚大钱。2008年以来,港交所的股票发行业务连续几年在全球领先,但港交所的大股东和和高管们仍然不满意,觉得利润太少,立志发展交易业务,争取获得更大的利润。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李晓嘉表示,今后若干年内,港交所要拿出20亿元港币,花大力气发展交易业务,主要开发大宗产品的交易业务,兼营金融衍生产品柜台交易的结算业务。港交所收购伦敦期货交易所也是出于此意。
在今天国际资本市场,交易才是硬道理。洲际交易所收购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是交易的胜利,也是交易员的胜利。华尔街投资银行有两支基本力量:做公司上市和并购业务的投资银行家,再就是专门做交易的交易员(我们这里叫“操盘手”)。金融危机就是交易员们的杰作:投资银行烹制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其金融衍生产品后,交易员们不断交易、对赌,抬高其价格,直至整个市场内爆。从洲际交易所收购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的情形看,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且至今余波不歇,交易和交易员仍然在主导资本市场的发展大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