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筹措等相关工作的通告》,为了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保障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除继续为参与项目的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外,还将通过提供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减免相关税收等措施,确保今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完成。也就是说,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政策来鼓励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便让更多的城市低收入民众住房条件得以改善。
可以说,在国内住房市场十分繁荣的前十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严重的缺失与不足,这两年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积极的进展。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大量建造,而且有了一个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下几个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不能够因为大造保障性住房,而把建造保障性住房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而是要量力而行。否则,中央制定一个宏伟建造保障性住房计划指标,并把这个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省市等。这样表面上是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民众住房供给,但是实际上可能会造成土地、建设资金等各种资源严重浪费,并建造出许多质量低劣的住房,使得整个建造保障性住房都处于粗放型扩张之中。
二是不要希望建造保障性住房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可以说,当前大造保障性住房的思路基本上是来自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人口只有700万,新加坡人口只有300万,它们都花了60~70年时间才有建成当前的保障性住房体系。而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又有大量的农民要进城,政府财政力量与之相差很远。因此,我国要建立起新加坡那样的住房保障体系没有一百年以上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因此,政府要意识到我国要建立起现代住房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被所谓“住房市场两条线”所迷惑,即“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中低收入民众进入保障性住房体系,而商品房市场价格可以自由炒作,并让炒得过高的房价顶在天花板上,而是要考虑到绝大多数民众的住房仍然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
三是要打造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仅靠政府财政支持是杯水车薪。比如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万亿元以上,仅靠中央政府财政补贴1000亿元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更需要利用市场的工具。可以说,要发挥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市场化工具,最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而不是把保障性住房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
(比如拆迁者可购买保障性住房而不是通过公开透明方式来进行),并设定无论哪一类的保障性住房坚决不可成为赚钱工具,坚决不可让保障性住房进入市场,并建立起规范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而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进入保障性住房是以规模化生产来赢利,而不是其他幕后交易获得利益。
所以,财政部采取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是好事。但是对于我国高房价的市场、对于广大的中低收入民众巨大的住房需求,这是靠政府财政支持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一方面要以市场化方式鼓励企业大量地进入保障性住房建造,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另一方面还得从住房问题源头入手,全面去除住房消费市场的赚钱功能,让房价回归理性,从而使得民众能够依靠自己支付能力进入住房市场。这是保障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两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