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2013-01-07   作者:王海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中国从乡土中国正式进入城市中国时代。伴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国内诸多学者也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是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众多方面和利益主体,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稳妥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要重点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关系。这里的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和服务业,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城镇的发展更多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后将带来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的集聚,这将创造大量需求,既有人的需求也有生产的需求,相应会带动生活和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而城市市场经济更多是相互服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城市生产要素的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也证明了这一点。
  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与工业化的关系。从国际经验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由于较好地协调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关系,进而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相反,在拉美一些国家,还有亚洲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甚至停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拉美许多国家是城镇化发展过度,工业化没有跟上,进而出现就业难、城市贫民窟、城市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同样,在部分亚洲国家,如我国则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也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总体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临界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顺应世界科技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当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多在65%以上,就业比重更是高达75%左右,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而我国目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有43%,就业比重只有36%,发展潜力很大。
  第二,要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并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般规律。一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发展农村,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持续协调发展;如果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等诸多问题,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仅仅依靠超前的工业化、过度的城镇化,而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的萎缩以及严重的“城市病”。只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
  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另外,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镇化的发展相适应,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相协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主要目标,处理好扩大供给与增加收入之间的关系。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三,要处理好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关系。关于“就地城镇化”目前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概念,一般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依托中小城镇,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异地城镇化是指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即城镇带动的城镇化。有学者又将异地城镇化划分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两种模式。异地城镇化的两种模式比较成熟,并有相应政策。就地城镇化模式是近些年开始提及的,北京、浙江、山东、河南等省市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部分省份已做完规划,准备全面推行。处理好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关系的实质是怎么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与建立新型小城镇的关系,以及就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加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就地城镇化主要是条件是否合适和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北京、浙江、山东、河南等一些省市已在推进农民社区、农民新区。如河南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五级城镇化体系,将农民新区也加入了进来。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得不到解决的部分农民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农村新型社区的方式解决。河南的这种探索精神和发展模式有可取之处,但有些地方也存在问题。因为,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把农民集中起来居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在一些没有相应产业支撑的地方,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改变,会导致农民生活成本升高、种地不方便、治理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小城市变得更加便捷,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大中小城市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建成的农村社区有一部分将会面临荒废、不可持续等问题。就地城镇化究竟是异地城镇化的过渡形式,还是比较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一种选择,以及是否能够大面积推开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这件事涉及数以亿计农民的切身利益,事情太大了。切忌人为造成城镇化大跃进,折腾农民,劳民伤财。
  第四,要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城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不是城区土地面积的扩张,也不是城镇人口的简单聚集膨胀,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共享城镇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进入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从我国来讲,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变成市民的问题。
  这就要求处理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我国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近些年,很多城镇开发占地速度很快,城镇面积快速扩大,但人口集聚没到这种程度,所以有经济学家也说现在搞土地增减挂钩有很大问题。目前从大数上说,1.59亿农民工基本上长年生活在城市,但是户口没有改变,要把这些人扣除掉的话,城镇化率是34%而不是51%,差十多个百分点。再加上7000万流动人口,至少2亿多人被排除在城市系统之外。因此,将来国家要加快城市发展要增加新的城市,应当将人口数量和城市设立联系起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巨头布局蓝海 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2013-01-07
· 新型城镇化:下一轮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3-01-07
·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2013-01-06
· 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升品质 2013-01-06
· 莫借城镇化炒作高房价 2013-01-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