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价格等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有加速迹象。上月初,北京、徐州、海口等多个省市集体提高居民销售气价,天然气价改箭在弦上;该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指导意见,电煤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新近还有消息称,其他经济体制改革在2013年都将有大动作。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和今后最大红利所在。回顾起来,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成就的取得,都与改革红利的释放密不可分,其甜头每个人都感受得到。但改革到今天,剩下的任务难度更大,从核心要素市场化、到金融体制改革,再到收入分配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每一关都是“硬骨头”,牵一发动全身,都需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以更大勇气去打破长时间形成的部门、行业利益和固有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在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 譬如,城镇化这一最大内需潜力的释放要靠改革。从国际经验看,目前我国已跨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城镇化带动力强。按城镇化率每年1%增速测算,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但这仅是理论上的。现在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计算仅30%多,远未达到我们所说的50%的水平。这也就意味城镇化的实际效果是打有折扣的。有“市”才有“城”,这个道理实实在在。让城镇化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需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的农民真正成为有消费能力的市民。只有这样,城镇化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才能没有水分、不折不扣。 又如,资本潜力的释放也要靠改革。到2012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94.48万亿元,银行金融资产总量更大。这样大的资金量,周转速度却比较慢,原因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梗阻”。只有通过改革金融体制,让金融回归常识或本原,把雄厚资金的活力激发出来,畅通各方融资渠道,才能让实体经济发展获得坚实金融支撑。我国先后设立浙江温州、广东珠江三角洲、福建泉州等3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用意就在通过“侦察兵”、“先遣队”趟出一条有效释放资本潜力的“康庄大道”。 形势比人强,它会逼着改革走。尤其是在今天,我国包括人口、资源在内的诸多传统红利都在减弱。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的数据,最近10多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近4倍。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也显示,劳动对GDP增长的贡献是逐步下降的。面对这种情况,加快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更显重要。 加快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分清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的任务尤为紧迫。2012年底,继国家多次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后,有关部委再次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批量取消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等多项费用。此番“撤费”虽数额不大,但却凸显了政府向市场“放权”的取向。凡市场能有效做好的就交由市场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这是发展市场经济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律。当然,这决不意味政府作用可以忽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改革红利释放不可或缺的另一面。前段时间的“速成鸡”事件就告诉我们,政府在市场监管上的“缺位”、社会管理上的“错位”,以及公共服务上“不到位”等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这些方面,政府职能不应弱化,而应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