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经济主要任务仍是坚持发展不动摇,但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更强调“尊重经济规律”。笔者以为,尊重规律的新发展观是这次会议公告释放的许多新思想中最突出的内容,公告首次提出要以更大政治智慧和勇气推动下一步改革,对改革的艰巨性达成了共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消失,转轨初期释放的生产力和由小平同志南巡推动的更市场化发展带来的制度优势影响渐渐衰减,由WTO推动的贸易对外开放红利也已被用足的新环境下,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不能不靠制度红利来推动。在当前经济高投入产出比规模效应递减的状态下,就增长谈增长,靠投资拉动增长,只能是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是没有效率、没有质量的增长。根据全要素生产函数理论,短期增长靠资本劳动投入,突破短期增长瓶颈则要靠技术进步和创造由制度改革带来的更有效率的市场,更优化配置的资源,更公平的环境。所以,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改革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的判断在逻辑上是非常严谨、非常科学的。
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其“深”在体制性的权利寻租难以撼动,“坚”在与既得利益群体的博弈。实际上任何一项改革,都涉及权利寻租的空间改变,都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如果不能下决心重新“切”蛋糕,改革将寸步难行。为此,会议公告指出,决策者要有大魄力,痛下决心,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
笔者认为,会议公告释放的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改革信息非常重要,因为中国需要改革的是体制性问题而非简单个别方面的问题,而系统性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局,整体改革不能全面出击,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关乎整个系统的改革,一定要求系统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才能使整体系统的体制改革有真正的执行力。实际上,协调机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改革和改进的体制性问题。要不然,任何改革措施都可能因为被利益纠缠的部门不合作、不作为、不到位而前功尽弃。
过去一谈改革总说是长期问题,而对长期问题的理解常常就是搁置到以后再说,尤其是一些老大难问题,结果切实需要改革的问题就真的变成“长期存在”了。这次会议公告提出将制定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发出了不再回避、不再搁置的明确信号。当然寄望改革在2013年一步到位也不现实,更不符合规律。“长期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个时间过程,但必须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去完成。
现阶段经济适度放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国内外大环境已与三十年或十年前大不同,高增长比较优势也已改变。因而,会议公告并不刻意强调增长速度,不纠结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而要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结构中实现增长,着眼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示对规律的“尊重”。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而化解产能过剩,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2013年增长目标将尊重平均增速适度放缓的潜在增长率,而尊重规律将是对过去唯GDP增长偏向的纠正。根据这个基调,盲目粗放的经济活动将逐渐被按照“规律”发展取代。2013年以及今后的经济活动,消费增长点的培育、投资规模的增长、城镇化建设、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将“尊重规律”,力求科学发展。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仅是短期稳增长的举措,同时也该是有利于推动相关体制改革的长期举措。减税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部分。未来十年人均收入要翻番,减税也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之一。结构性减税是作为稳增长的短期政策提出来的,但中小企业税负过重是个整体问题。总不能把减税变成常态性的政府行为。如能把减税设计成逆周期调整的机制,可能会是一种更合理的长效制度性安排。
减税能助推支付职能的转化和预算硬约束。减税,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加上未来在教育、社保、医保等福利上支出的增加,如果不减少一般财政支出,势必加剧收支失衡。因此,财政预算硬约束这个老大难问题的改革就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否则财政赤字和债务的风险势必增大。
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货币政策,不仅对2013年稳增长有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将推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的调整。社会融资结构包括传统的银行信贷,还包括股权和债券融资以及民间融资。在间接融资一直较大并且期限错配风险可能加大的情况下,社会融资总额扩大部分更多将来自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这意味着证券市场的扩展。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加速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社会融资总额的结构中还包括民间融资,社会融资总额扩大,也意味着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的拓展和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