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罗生门,今年特别多。时近岁末,波诡云谲的中国楼市又冒出了两类互扇耳光的新闻:A媒体报道,近期,随着地王频出房价回升,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出现了恐慌性入市购房的苗头,民众通宵排队抢购新楼盘的火爆场面重现;B媒体则报道,近日,在官员财产公示将从试点转为全面推行的预期下,广东、江苏多地出现政府机构人员恐慌性抛售房产的暗流,民众又有了看跌房价的新理由。 回顾一下,从年初至今,这类互为反衬甚至互相矛盾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一会儿风传决策层将放松楼市调控政策,一会儿又确认中央的楼市调控措施决不动摇;一会儿地方政府出台为楼市托盘的政策,一会儿这些政策又被地方政府取消;一会儿银行表示房贷利率可以优惠,一会儿银行又宣称房贷利率从严把关……这一幕幕怪象,不仅反映了商海博弈的复杂,更折射出政策定位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恐慌性抢房”与“恐慌性抛房”两个新闻同时出台,并各自赢得若干信众,不足为奇,从某种意义上看,“恐慌性抢房”与“恐慌性抛房”同时传播是此前一系列怪象的“续集”。 A媒体与B媒体在“恐慌性”上的不同表达,既让民众纠结,也让政府尴尬。对此,公共舆论场和坊间少不了一番热议,带有官方色彩的C媒体也赶紧出马调查求证。据C媒体报道,A媒体所谓的“恐慌性抢房”纯属子虚乌有,“通宵排队购房”更是少数无良开发商收买房托制造的假象,有关部门已对此严肃查处。至于B媒体所报道的“恐慌性抛房”,目前尚没有第三方媒体予以证伪,其可信度应较高。 中国楼市今天这样一团乱麻的局面,是全能型政府和半吊子市场化媾合所产生的怪胎。政府之手主导经济,土地资源依附于行政权力,由此产生了远离民生、为权贵和投机客所喜的高房价。在政府转型和土地确权没有实现的前提下,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这就决定了中国楼市必然带有浓厚的政策市烙印。应该承认,部分出于居住需求而购买房子的民众,以及部分基于投资考量而买卖房产的民众,其行为属于市场化的范畴,然而,政府掌控土地流转(包括圈地和土地出让)、官员通过权力寻租拥有多套房产、行政事业单位和垄断企业员工购买低价福利房等现象,则显然要排除在市场化的范畴之外。实际上,后者主导了中国房地产的产业定位与价格走势。因此,综合起来看,中国的房地产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问题。眼下,民众寄望转型中的中国政府能遏制房价走高的势头,实属既定国情下的正当诉求。 十八大之后,政坛反腐出现新气象,新型城镇化也提上日程。这两者必将对中国房地产走势产生深远影响。鉴于城市高房价与农民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背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应会继续实施从紧从严的楼市调控政策。不过,笔者认为,相对于限购和限贷,反腐败是更好的楼市调控政策。酝酿实施的房产信息全国联网和正在试点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一旦落实铺开,将从根本上改善楼市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并戳破中国土地紧缺和楼市供不应求的谎言。抓住了反腐这个根本,限购和限贷这种反市场化、应急式的行政管制措施就可以取消。 目前,政坛反腐初步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格局,上有反腐新规陆续出台,下有网络举报积极呼应,一批贪官在反腐风暴中落马。有理由期望,受阻多年的房产信息全国联网和官员财产公示会顺势推行。如果对中国的改革抱有信心,就应该对楼市皈依市场、服务民生抱有信心。站在改革乐观者的立场,笔者倾向于相信,目前中国楼市价格的高位运行,是其上演最后的疯狂,买房者完全没有必要恐慌入市,恐慌的压力,应该转移到卖房者身上才是,当然,恐慌的主力不会是拥有少量投资性房产的百姓,而是拥有巨量房产的官员和投机客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