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级党政机关都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如果各地跟进“八项规定”的措施都能不折不扣执行到位,如果公务接待吃自助餐、领导参加的会议不备果盘鲜花、领导出行小车改大巴、三天会议缩减为两天等新举措都能蔚然成风,我们还需要那么多的“三公”经费吗?显然不需要。 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履新不久,即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八项规定”发布以来,综合媒体报道,我们看到各地踊跃跟进“八项规定”,多省市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出台具体举措,简化接待、取消宴请。 北京市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陪同的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超过5人;甘肃省通过十项规定,其中要求省委常委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江苏省委要求,省领导每年安排5-7天驻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江西省推行公务接待自助餐,餐饮要求以当地家常菜为主;山东省曲阜市规定,领导讲话一律不得念稿。在厉行节俭方面,近期召开的一些有中央领导参加的会议,没有毛巾、果盘、鲜花,也没有横幅悬挂;22日闭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开通短信平台提醒代表注意事项,不再发放纸质通知……这股清新之风,从中央吹到地方,又从地方吹到军队,中央军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军队接待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等等。 领导以身作则,各方见贤思齐,上下一心的大好局面,令人鼓舞。各地政府在落实“八项规定”中自查不足,自加压力,大搞“头脑风暴”,在跟进中亮点涌现,精彩纷呈,令人欣喜。当然,要将“八项规定”全面、完整地落到实处,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毕竟,套话假话大行其道、奢侈浪费讲排场等顽疾,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背后更是牵涉多方利益,因此改起来难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正如有评论指出,“好规定就怕歪念经,如果只靠领导表表态,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形式主义”。 当前,尤其需要强调制度化问题。在中央“八项规定”的规范下,我们看到各地已是百花齐放,下一步应该互相学习,全面总结。最终,“八项规定”和一些地方的好做法、好经验,应该进一步整合、完善,形成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有了完善的制度,如何监督执行,是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制度定了,也狠抓落实了,还要有监督、核查的硬指标,要看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实效。 “八项规定”涉及的事项,大多与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公”消费有关。“三公”消费规模过大、经费过高,是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这个统计数字,只是我们能看到的“三公”消费的“冰山一角”。如果各级党政机关都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如果各地跟进“八项规定”的措施都能不折不扣执行到位,如果公务接待吃自助餐、领导参加的会议不备果盘鲜花、领导出行小车改大巴、三天会议缩减为两天等新举措都能蔚然成风,成为各方都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常态定制,那么,我们还需要那么多的“三公”经费吗?显然不需要。 落实“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必将有助于厉行节俭,其最直接的结果之一,应当是“三公”经费大幅降低。在“头脑风暴”过后,在总结规范之后,就需要动真格的了——自我裁减预算,提出“三公”经费缩减目标,人大机关严格监督财政预算,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契机,我们大力推进财政预算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就多了一个扎实的依托和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