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以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两个具体目标。笔者认为,从今年前11个月的情况来看,完成难度应该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毕业生和新一代农民工面临结构性就业压力,宏观政策须做好这方面的应对。 本轮经济下滑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有着明显不同于2008年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市场担心的失业率大幅上升情况没有出现;但另一方面,以高校毕业生和新一代农民工为代表的年轻人就业难,凸显新的结构性矛盾。 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8.1%放缓至三季度的7.4%,物价同比增速从年初的4.5%下降到11月的
2.0%。在此种情况下,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9个季度维持在4.1%,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主要指标均好于目标和预期水平。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首先,在供应端,随着人口老龄化,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就业压力逐渐减轻,尽管养老成为社会新的难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显示,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另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的规模却缩减了近15%。由此不难判断,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正好在最近两轮经济周期之间出现,减轻了就业人口的供应压力。从需求端来看,欧美经济疲软、人民币升值加上要素成本的刚性上升,极大削弱了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但取而代之,国内服务业发展、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得经济下滑周期,就业市场还能在相对较高水准寻找到均衡。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增加9%,西部增加14%,中西部地区成为拉动新增就业增长的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2008年以来企业整体负债率上升、利润率下降,劳动者收入增速有放缓的迹象。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和17.3%,较一季度分别放缓0.8个和0.2个百分点。而来自各省公布的2012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也显示,14个省中有6个省份基准线下调,5省份基准线“零增长”,只有两个省份基准线上涨。根据一般经验,工资增速是领先失业率的先行指标,就业市场在本次经济下滑中是否真正经受住考验,还有待观察。 相较2008年,国内就业市场还呈现出年轻人失业率上升的特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城镇失业报告》,21岁-25岁青年劳动者失业率高达9.6%,小学毕业劳动者失业率仅4.2%,而大学生则高达16.4%,远远超出平均水平。如果将之与80年代出生率下降导致当前新增就业人口减少的情况对比分析,似乎可以看出,经济下滑对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影响更大。从海外情况看,年轻人失业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难题。8月份,欧元区年轻人失业率升至23.3%,该项数据在希腊、西班牙更高达惊人的58%和54.2%。同样,美国也面临年轻人、黑人失业率高企的问题,但恰恰这类失业群体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面对国内就业市场这些新的变化,政策该如何拿捏?笔者认为,首先,应把握好张弛有度的原则。失业率没有大幅上升,说明劳动力供求格局在某种程度已得到改善,就业市场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提高了,因而宏观政策上,应继续坚持“宽财政、稳货币”的组合,不可贸然采取激进的措施,但要密切观察工资收入增速下降对失业率的传导,留足弹药,做好应对未来可能的去产能、去杠杆、去全球化情形下,经济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增长的准备。 其次,针对年轻人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应辅以更精细化的就业促进措施。比如,通过金融、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定向支持更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特点的文化、科技以及高端服务行业发展。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着力挖掘中小微型企业带动就业的潜力。完善政府公共职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新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条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则应做好重点疏导,进一步改进完善教育体制,以更贴近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