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日出台新规,取消此前境外上市需“净资本不少于4亿元、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等门槛,进一步放宽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条件,并简化审核程序。此举被解读为吸引部分A股排队企业赴境外上市,从而疏通IPO“堰塞湖”。
境外上市门槛的降低,意味着更多企业符合境外上市的条件。在A股市场IPO通道
“堵塞”的情况下,应该会有部分企业改打上市目的地的主意。据媒体报道,从财务指标来看,目前排队的800余家拟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均符合境外上市标准,已有部分A股排队企业与监管层沟通,拟转向境外融资渠道。此外,新公布的相关监管指引对境外上市的范围不再突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且有消息称H股公司全流通问题未来也将得以解决。这些政策变化,有望提高中小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的兴趣。 然而,支持企业境外上市是否达到有效缓解IPO排队压力的理想效果,还有待市场实践经验。国内企业争相在A股市场上市,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截至12月13日的排队公司数量已攀升至831家。这种状况的存在,与A股市场特有的“圈钱”文化及上市造富梦难降温有很大关系。 A股市场连年走熊,投资者亏损累累,创业板被戏称为“伤心板”,但对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却是实打实的“造富板”。境内外上市的财富效应差别,使企业寻求A股上市的冲动更为强烈。正因为此,即便已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也“削尖脑袋”找机会回归A股市场。此前已在港上市的浙江世宝,很长一段时间股价低于1港元,即便A股融资额缩水到被怀疑亏本的程度,还是急于抢搭2012年A股IPO的“末班车”。不难发现,仅仅冲着再融资的潜力,浙江世宝对A股上市比H股更感兴趣。浙江世宝A股和H股12月21日收盘价分别为13.94元、2.42港元,如此悬殊的同股不同价,难免诱导更多企业把上市选择投向A股市场。 与境外市场相比,A股市场不是一个监管很严格的市场,违规处罚的成本也不高。香港证监会今年4月开出巨额罚单,兆丰资本
(亚洲)有限公司因未就洪良国际2009年的上市申请事宜履行其保荐人职责,被吊销“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的第6类牌照及罚款4200万港元。香港证监会又在12月12日宣布,明年10月1日起递交的企业上市申请,如果出现招股文件有失实陈述,上市公司保荐人将承担刑事责任,违规的保荐人最高将会被监禁三年及罚款70万港元。相比之下,尽管内地监管层一再表示加码IPO违规的处罚,但与境外市场相比仍属于“隔靴抓痒”。 A股公司热衷粉饰财务报表,上市前一年冲刺业绩是公认的IPO潜规则。面对赴港上市的成本增加及造假严惩后果,相当数量的公司或许望而止步。至于赴美上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对中概股的监管之后,赴美上市的公司数由2011年的14家锐减至2012年的3家,融资额同比减少92%。很显然,赴美上市不是缓解A股市场IPO“堰塞湖”的有效渠道。 解决IPO“堰塞湖”,除了引导企业海外上市及分流三板市场,更重要的是强化IPO质量的提高,严格执法,从源头上遏制圈钱行为。把劣质的IPO排队公司清除出局,更具有疏通IPO“堰塞湖”的效果。投资者期盼,证监会对IPO排队企业的专项检查能够常态化,真正体现出对业绩粉饰的零容忍。当A股市场不再是IPO造假与圈钱的天堂,违规处罚与境外市场接轨的时候,境外上市所起的分流IPO作用会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