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放松对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的限制,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尤其是对那些超募又暂无实业可投的公司而言有正面作用。但笔者认为,在募集资金的投资对象中,银行理财产品值得商榷。因为,针对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纠纷频现,银监会刚刚下发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排查代销第三方产品的业务。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证监会放松上市公司去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不能不说与银监会的通知精神相矛盾。
其实,对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业界早有担忧。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以各种理财产品为核心的“影子银行”规模大概有24万亿元,相当于半年的GDP,最大的“影子银行”就是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合作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过去5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从仅仅几百种迅速增长到超过两万种,已经成为未来金融系统风险的潜在来源。为了吸引大客户,难免有金融机构在设计理财产品之初故意提高预期收益率,在推销理财产品时也有意无意地夸大利息,强调低风险,因而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和流动性。
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都不可靠。但是从以往上市公司因委托理财导致血本无归引发的大大小小几十宗诉讼案例来看,为了追求利率最大化,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委托理财时,都愿投向利息高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这类高利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通常都以房地产、股票、期货等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为投资标的。
因此,放松闲置募集资金的限制,一个前提是要先设立好防火墙。笔者认为,首先,管理部门要对理财产品市场有更多的监管条例,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其次,银行方面要以诚信为本,把客户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强化信息披露,在向客户推销产品的同时,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揭示产品存在的相关风险,让上市公司在了解理财产品高回报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风险问题。第三,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投资品种的比例,比如百分之七十投资国债,百分之三十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投向的是安全性高的投资产品,全体股东的资金安全也才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