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有句台词:“最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有了。”随着今天太阳照常升起,笑侃“末日说”告破之余,新的问题又来了:生活路还很漫长,手头钱还是有限,该用在哪? “末日”预言或许没多少人真正相信,但“假如玛雅人靠谱”的略带调侃的设问却着实火了一段时间。有人说,经历了“末日假说”,想得更穿了,千金散尽还复来,香车宝马、名包珠链,该享受就享受;有人说,“末日”考验更激发了危机意识,干粮饮水、换洗用品、娃的奶粉,必需品备全备齐。 虽是笑谈,倒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感觉至上的,钟情奢侈品;实用主义的,只爱必需品。然而,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之间的界限其实模糊可变。有的曾经紧俏稀罕,随着生产技术和贸易通商的发展,成了大众消费品。也有些曾很普通的消费项目,价格越来越贵,成了相对而言的奢侈品。比如服装,不说国际大牌,商店里普通品牌的当季羽绒服,大多是四位数的价码,一些外国常见品牌的服装,由于定价策略等因素,在国内市场卖的价格高得令人吃不消。难怪消费者戏言,现在不网购,或者在我国境内商店买国际品牌,简直是“奢侈炫富”。 有市场调查发现,近些年亚洲包括中国的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热情超过欧美。这一方面与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不同的消费文化有关,亚洲文化有时的确更重“面子”些。不过,随着社会财富分配的更趋合理化,西方发达经济地区一些普遍认同的理性消费理念会重新改变我们,比如有需要才买,即使买得起,也没必要用奢侈品标榜;比如经典、耐用比潮流、品牌更重要,等等。 不过,说到底,消费力和性价比是消费者决定买多少奢侈品、多少必需品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如果政府有效引导,是存在调控空间的。税收上,对高档消费品与必需品是有区分的,我国有些商品的增值税是17%,有些商品的增值税是13%,13%的那档税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必需品的相对低税原则。而对于一些高档消费品,在增值税之外还征收一道消费税。 然而,哪些物品应该征收消费税,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过去洗发水、沐浴露等护肤护发品也曾被当作较高档的消费品征收消费税,现在已经调整取消。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进口奶粉成为相当多孩子的必需品,相关征税税率也在逐步下调。 在商品社会中,消费者想买什么,选择权在自己手中,但政府部门的政策设计,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还会对生产者、经销者的决策有促动。想要引导大部分消费群体买什么(高档的还是平价的),在哪儿买(国内还是国外),内需如何启动,消费怎样升级,值得细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