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恐慌性购房”的媒体假装糊涂
2012-12-21   作者:谢昱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个别媒体报道的“恐慌性购房”情况是开发企业制造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的违规炒作行为”,比如声称“首次排卡即超过1600人”的金地格林项目,至今尚未取得预售许可。希望媒体不要进行这种与事实不符、混淆视听的不当炒作,避免误导广大消费者。(《北京晨报》12月20日)
  制造抢购房的假象,是不良开发商惯用的伎俩,而且多次被揭穿。那些争相抢夺购房机会的“买主”,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房地产公司的员工、保安,甚至是50元一天请来的无业游民。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这几年一直在不断上演。不但开发商用,房产中介也常用:员工换上便服,便成了“客户”,一番一番“轰炸”,意在给买家制造恐慌心理。当这种伎俩已普通得有些低级时,有正常思维的人应该不会轻信了。
  从常情常理看,抢购房的情形在时下也不大可能出现。时下的房价已经让普通人“高攀不起”。11月,北京新房成交均价达到每平方米2.18万元,而五环内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已超过每平方米3.5万元。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称,只有最富裕的20%人口具备购房能力。所以,在未出现大幅降价的情况下,一般人不可能去抢购商品房。
  当然,投机者的购买能力是例外,但这些人买房,以获利为目的,他们的利益要在房价不断上涨中实现,所以只有在房地产预期较好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出手。而时下情形,很难让人作出乐观的预期。同时,中央政府表现出调控的强大决心,房价合理回落已被明确为调控要达到的效果,从国家领导人到相关职能部门,一再表示要坚定调控不动摇。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炒房行为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比如随着官员财产透明化,贪腐官员炒房空间会被极大压缩。最近有传闻,随着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呼声渐高和中央反腐决心的新显现,二手房大量进入市场。不管这一传闻是否属实,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炒房现象必然会得到进一步遏制。
  多种因素叠加,房地产势必会进入一个冷静期,不可能继续像以前那样疯狂。炒作者不会贸然进入,抢购房的情形几无可能出现。作为新闻报道者,应该有这种清醒和判断力,应该对反常现象持怀疑态度,继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真相,为社会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仅凭表面现象就简单得出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媒体也是不称职的。媒体的职能,绝不能停留在不加鉴别的“有闻必录”,而应该接近本质,反映真实,这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而在类似的假新闻炒作中,种种反常不能不让人怀疑,有些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许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明知是假象,也刻意渲染,混淆视听,想让事态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甚至本就是和不良商人勾结,共同导演假象。太多事实证明,对于时下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一些不良媒体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和地产商勾结,充当地产商的应声虫,为对方操纵市场摇旗呐喊,事后从“战利品”中分一杯羹。“恐慌性购房”在时下出现,本就暗藏机关,一些媒体还要跟着炒作,其真实意图能不让人怀疑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京住建委:"恐慌性购房"系炒作 个别企业造假象 2012-12-20
· 京住建委称不存在“恐慌性”购房 2012-11-28
· 北京市住建委回应称不存在“恐慌性”购房 2012-11-28
· 北京再现恐慌性购房 业主坐地涨价 2012-06-30
· 北京库存量充足 未现恐慌性购房 2012-06-0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