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如果太阳照常升起,大部分人还是会走在生活惯有的轨迹上。不过,有一些人却会悄悄躲起,找一个角落,掏干净裤兜,看看自己有没有从“末日市场”中小小地发了一笔财。这群人并不是“世界末日”的信徒,他们只是希望“末日”永远在明天。 消费“末日”,俨然已经成为当季的主题。在美国,一种名为“生存避难所”的钢制品卖得挺火。在法国,一个叫布拉加什的小镇被传说为外星人拯救地球的“窗口”,于是当地“末日之游”大行其道,小镇的“末日葡萄酒”和矿泉水卖得不错。国内精明的生意人当然也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商机,有的地方蜡烛脱销,有人卖房捐款以求来世,有家网络公司搞了个“末日放假通知”,被网民大量转发。更有甚者,将“末日营销”称作扩大内需的一种创新手段,美其名曰:给你一个消费的理由。 消费需要理由吗?当然要。一个好的市场营销不仅能抓住人们消费需求,把握市场脉搏,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和包装,能把人们心底的消费欲望唤醒。今年的
“双11”,电商赚得盆满钵满,业绩飙出天量,包裹堆满地板,人们不知不觉就被卷入了这场网购盛宴。其实,说到底它就是一次成功的营销策划,只是抓住了人们消费的心理和网络的特点而已。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理由都可以用来被消费呢?这就值得深思。“末日情结”对一部分人来说,只是一场游戏,是朋友间相互戏谑的一个话题。但对有些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人来说,“末日”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是对自我存在的恐慌。在这种时刻,有人还在消费“末日”,还煞有介事鼓吹“末日说”,就会让恐慌蔓延,让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光山小学砍人事件背后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影子。 所以,消费“末日”,消费一切不稳定的因素,这只能是刺激内需的一条邪路。因为谣言终究会被攻破,谎言会在阳光下消融。所以,扩大内需的正途还是应该回到需求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人们在追求美丽“中国梦”的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潜能,这才是人间正道。 明天,如果世界还在,就让那些“精明”的商人担忧自己的库存吧。明天,如果世界已不在,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