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监会多位负责人表示,督促保荐机构对发行申报企业的相关情况特别是财务信息集中进行专项核查。业内人士表示,这一举措“一举多得”,既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遏制企业包装上市、欺诈上市,避免企业业绩变脸,也可以减少超募资金量,减少IPO“堰塞湖”对市场的扩容压力,增强投资者信心。 毫无疑问,对在审企业进行专项核查,有助于挤出这些企业可能存在的业绩“水分”。三季报显示,今年新上市公司154家,其中55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占比达35.71%。对于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的原因,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解释是经济不景气或行业周期性影响。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前公司业绩中有“水分”是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的重要原因。 因此,挤掉业绩“水分”,让拟上市公司返璞归真,可谓一举多得。首先,可以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决定股市的健康。挤掉在审企业的业绩“水分”,不仅对这些企业能形成有效约束,使这些企业无法恶意圈钱,而且可以对已上市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迫使其他企业也采取有效措施,挤“水分”、重管理、抓效益、促转型。 第二,可以有效疏导IPO“堰塞湖”。如果在审查上市企业资格过程中,将业绩真实性放在突出位置,一些“滥竽充数”、试图蒙混过关的企业也就不敢再碰运气了。挤“水分”的力度增强了,“滥竽充数”的企业减少了,IPO“堰塞湖”的矛盾自然得到缓解。 第三,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股市持续低迷与投资者信心涣散、人气低迷密切相关。新股上市后大多一路下跌,吞噬了投资者的信心和资产。例如,珈伟股份今年1-9月累计净利润同比下降9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变脸王”。受业绩“变脸”影响,该公司自5月11日登陆创业板后,股价一路下滑,没有一个交易日的价格超过上市首日开盘价,股价在半年内“腰斩”,投资者损失惨重。担心踩到业绩“地雷”,担忧上市企业质量存在问题……这些因素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不少投资者被迫退出股市。因此,挤业绩“水分”,对聚集市场人气、唤回投资者信心作用巨大。 业内人士建议,不仅要对IPO在审企业专项核查,挤干业绩“水分”,对于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背后涉及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证监会还应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加强与司法机关、自律组织的监管与执法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对于保荐机构的“荐而不保”也应严格执法,加大对未勤勉尽责中介机构的打击力度。根据《证券法》,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 对于最近一段时期信息披露虚假、欺诈上市、恶意造假等违法行为有所抬头的态势,监管部门必须旗帜鲜明,果断采取措施,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坚决依法予以惩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