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农民工的冬天不寒冷
2012-12-17   作者:胡印斌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11月30日,河南郑州一座立交桥下,农民工刘红卫在露宿20多天之后身亡。12月12日,同样是郑州,在该市的解放路和二马路交叉口,一名中年男子在路边坐了三天三夜后身亡。央视《新闻1+1》日前播出的节目《立交桥下,难过的冬天》追问:为什么在同一座城市,在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会有两个生命死于街头?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农民工刘红卫的孤独离世已经让公众感到震惊,而眼下这名无名氏农民工的再度亡故,更是深深刺痛了人们。这些接连发生的悲剧,就像一个个刺目的惊叹号,以生命殒落的极端方式向人们诉说,城市里的寒风中,还有农民工这样一个缺乏遮蔽的群体,他们正期待着城市向他们张开臂膀。
  从不断披露的新闻事实看,城市并非完全无动于衷。如现场目击者所言,120来了,110也来了,民政局救助站也来了。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有很多善良的普通人,一瓶热水、一件棉衣,为这些农民工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方方面面似乎都尽力了,尽责了,然而这些救助并没能挽回他们的生命。
  实际上,悲剧的背后,是这一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艰难挣扎。其一,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救助机制,应急救助、民政收容、社会救助,等等。这些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援手,但如果放置到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广阔视野来看,显然还有些单薄。
  其二,从农民工自身来看,城市的“屋顶”太昂贵,四处打工的他们很难为自己找到这样的庇护。很多农民工进城后无落脚立足之处,很多时候,他们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意味着找到了一片“屋顶”、一口饭食。如果无工可做,则一切都付阙如。一方面,这种现状导致很多农民工在就业上议价能力不高,“有活就干”;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抗风险能力太过单薄,一点风寒袭来,即可造成灭顶之灾。
  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工的冬天不寒冷。首先是制度发力,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善意、更积极的努力,让救助制度能够真正为转型期的农民提供切实的帮助,祛除以往对立的城乡思维,柔化城乡边界,构建起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其次,社会也应该多些作为,社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联系广泛、信息丰富、组织健全的优势,帮助农民工克服现实困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持续加速,在未来并不遥远的日子里,还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被波及,城市对此应有一种紧迫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征求意见 农民工参保后顾之忧有望解决 2012-11-27
· 农民工落户:不仅是户籍问题 2012-11-14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农民工落户:不仅是户籍问题 2012-11-14
· 哈尔滨:拖欠农民工工资单位将限制招投标 2012-11-01
· 贵州百万农民工家门口就业 2012-10-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