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月16日)闭幕的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驱动创新。 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值得一提。一是十八大以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它意味着将表现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施政色彩,会议强调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已经给出主基调;二,这是在八年来GDP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的基础上召开的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它可能预示着过去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推崇将被更加侧重于增长质量所取代,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证明。 纵观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围绕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中心,体现得很明显。何为增长质量?前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认为增长质量应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以此观之,会议提出的无论是“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与此呼应。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着眼于历史和现实双重向度的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到目前城镇化率也只刚好过半,而城乡二元发展体系,使得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公共服务上尚存在较大差距,真正做到改革发展成果让所有民众共享,需要城镇化率的有质量增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以城镇化带动内需的增长,更是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昨日人民日报就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105.5%,外需为-5.5%,经济发展已建立在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上。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确保经济活力的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进一步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政策保障。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一项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结构性减税一方面是为企业和居民减负,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指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创新型和环保型产业的支持,对高能耗产业的负诱导,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总的说来,就是实现“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着力于防止通胀,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得不打折扣。 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其中收入分配改革被寄予厚望,可以说,这一改革能否成功,与2020年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有着重大关系。而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此方面的改革已经提出多年,但并未取得根本性进展,这次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就应该要在这些改革领域破土。 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中心位置,既是对当下经济发展形势的正面回应,也是促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让所有民众共享的一个必要之举。整体而言,推动城镇化,加速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是服膺于发展成果让民众共享的目标。因为只有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能力上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质量才能真正得以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