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120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在救治一名危殆伤者时,从现场到医院短短三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40分钟。当时在急救车上的王雨竹医生痛心伤者未能获救的同时,向媒体披露了这次惨烈抢救的全过程。王雨竹认为,急救车之所以被堵在路上这么长时间,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晚高峰时车多拥堵,但更大的原因,则是很多社会车辆不懂得甚至不愿意给急救车让道。(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提到,德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具体让道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车辆听到急救车的鸣笛声都必须让道,左车道的车往左靠,右车道的车往右靠,以空出一条应急道。其实不止是德国,在很多发达国家,给急救车让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规则,大家看到急救车过来,自然而然就会让路。 要形成这样的社会规则,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让道责任是一方面,但另一个方面,要靠开车人行车素养的逐步提高,这种素养的提高,不仅包括给急救车让道,还包括不占用应急通道,按规定使用远光灯,懂得用车语交流而非动辄狂按喇叭等等。作为一个后发的汽车国家,在交通规则意识的形成上,我们的确有很多课要补——行人不能热衷于中国式过马路,开车人同样要懂得按合理的秩序驾驶。 这起急救事件,对反思整个社会的交通规则意识是个契机。奇怪的是,围绕这件事,一些网友不是在想着补课,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了“给急救车让道”之外。典型的有两种,一是认为急救中心自己救护不力,反而把责任推在车友不让道上,动机可疑;二是认为要想让车友给急救车让道,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否则就不要怪车友不让道。这两种看法,不是在想着解决问题,而是把水给搅浑了——实际上,在有让道条件时,“给急救车让道”在我们这里也并未成为一种下意识,我们确实有很多课要补,这些跟急救中心所谓推卸责任和交通拥堵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老是回避交通规则意识不强的事实,那么,“中国式过马路”和“急救车遭遇不让道”这样的现象,什么时候才能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