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最新一年的调查失业率数据。针对8000户家庭的调查显示,今年6月城镇失业率达到8.05%,几乎是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4.1%的2倍。中国1.6亿农民工失业率上升到6%,2011年8月为3.4%。
这不是官方数据与学术数据的第一次
“打架”。2009年人社部公布2008年失业率为4.2%,而社科院调查数据为9.4%,相差一倍以上。2009年1月,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先生解释称,社科院数据是7000人的抽样调查结果,这7000人当中,城镇经济活动人口是2288人,其中失业者是200多人,这个数字就是两者比较得出的。
实际上,我国统计局与人社部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数据相比,这一数据首先是统计口径较窄,具有非农户口、处于劳动年龄(16岁至退休)、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不包括就读学生与等待就业人员,以及已达到退休年龄或虽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已办理了退休、退职手续的人员,还有其他不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以前下岗分流以及农村人口均不在统计之列,这就缩小了统计口径,一些拥有资产的人开着宝马也在领失业金,造成了社会不公。
中国的失业率登记指标意义不明显。在中国经济困难的2009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经济“过热”的2007年,这一数值为4%;2002年以来,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最近9个季度,登记失业率一直在4.1%。登记失业率似乎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数据,无论上升或者下降,均保持衡定,既失去了温度计的作用,也失去了对政策的指导作用,只对政府发放失业金具有一定意义。
我国的失业率有内外两本账。一本是公开账,即登记失业率,一本是内部账,即调查失业率。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登记待业制度,1994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由此开始。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表示,调查失业率,国家一直在统计,这项数据与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劳动保障部门的登记失业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据悉,目前我国内地城镇调查失业率并未公布,而公布的登记失业率约高出城镇失业率1~2个百分点。在2010年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马建堂提出“2010年将建立31个大城市劳动力调查制度,按月反映全国重点城市劳动力供求状况,为‘十二五’时期正式实施调查失业率制度奠定基础”。
按照以上信息推论,我国有了三个统计数据,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未公布的调查失业率为5%~6%,而研究机构调查的失业率在8%左右。
中国想以城镇化为抓手,想建立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公布调查失业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关部门在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促进城市化,如2008年11月,人社部要求输入地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及时核发一次性生活补助,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等。
真实的失业率统计还有其他用处。
通过失业率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工失业数据在上升,但相比2008年有所好转,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中国就业市场较好地经受住了2012年经济增长放缓的考验。过去一年,农民工失业人数增加450万人左右,农民工总失业人数上升到1000万,但仍远远低于2009年时的2300万。让人担心的是,50岁以上人口失业率上升,这些城市高年龄低收入群体造成未来养老资金缺口,而大学学历及以上失业人口居高不下,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是如何不匹配。与人口统计结合,我们可以看出女性非就业人口大幅上升,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回归家庭。
无论是统计也好,城镇化也好,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将数据公之于众,得出真实的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是信息公开透明的第一步。相信理性,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