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风景名胜区应该回归公益,降低门票价格,从长远看甚至是免票。”这一表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1982年,我国开始设立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有30周年。期间,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各省级政府批准共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两者总面积约19.37万平方公里。我国风景名胜区所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比例由30年前的0.2%提高到目前的2.02%,可谓发展迅猛。 然而,近年来国内不少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高票价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诟病。一些风景名胜区的门票已经偏高,近年来还不断涨价,把大量游客挡在景区门外,门票收入和门票经济成为一些景区所在地政府发展旅游的原生动力。一些地方将风景名胜区承包给企业或个人经营管理,门票成为这些企业和个人的敛财手段。 众所周知,风景名胜的资源属于国家公共资源,从属于国家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对风景名胜区的财政投入应该基本满足风景名胜区保护的需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依法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而非商业性赢利。门票的收入理应专款专用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因此,风景名胜区的门票应该是政府定价,而不应是市场的收费,更不应该一涨再涨。 发展旅游产业是否必须依靠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来拉动?杭州西湖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 10年前,杭州开始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成为国内唯一、也是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1191亿元。去年,西湖申遗成功,到杭州免费游西湖的中外游客大增,今年杭州的旅游收入更是有望大超去年。 十年来,杭州西湖免费开放的成熟模式和成功经验已经引起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但遗憾的是,国内景区中只有南京玄武湖等少数几家风景名胜区复制了“免费西湖”的模式,绝大多数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依然老方一帖,我行我素,甚至不顾民怨,逐年提价。 我们认为,国内多数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与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执政理念和主管部门监管缺失不无关系。 一些地方政府把风景名胜区当作地方财富,依靠“门票经济”提振地方经济,拉动就业增长。然而,在“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旅游要素中,如果“游”的价格过高,而景区景点的功能又相对单一,就很难让游客成为“回头客”。如果一个景区让游客产生了“不想再来”的念头,这样的景区又如何“可持续”?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多数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多年来只闻批评声,少见有整改。放任地方政府擅自定价提价,其中也显示出体制上的弊端。住建部、国家旅游局以及物价部门对风景名胜区都有管辖权,但“三管”之地却往往成为“三不管”之地,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也就“任你万人咒骂,我自岿然不动”。 好在这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李如生对于如何解决风景名胜区高票价问题已经有了明确表态:对风景名胜区高票价问题将规范管理,加强筛查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风景名胜区将进行处罚;对长期不合格、问题严重、多年不改的风景名胜区,将上报国务院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