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话题曾引起公众和媒体的热议。对此,人民网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是个伪话题:此现象绝非中国独有,中国人心目中最发达的美国,自称是‘世界中心’的大都市纽约,集体闯红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12月4日
人民网)
有一个反常但又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在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时,总是容易犯情绪化的毛病: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认为自家的就是差,国外的月亮才比较圆;或是以我为尊、固步自封,认为自家的就是好,崇洋媚外的才真丢脸。结果,本来一场有益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论战,在情绪化对情绪化的讨论中,乱成一团,真正的问题被忽视了。
在反思国人闯红灯时,这两种思维又有所体现。一种观点认为,这反映了国人的素质,反映了国人的规则意识,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并顺手贴上了“中国式闯红灯”的标签,挥起道德大棒棒喝一番。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实美国人也在闯红灯,凭什么说中国人闯红灯就是素质低呢?于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讨论一触即发,而最后争论的焦点可能是,中国人太自卑了,其实美国人也闯红灯;或中国人太自大了,明明自身存在问题,却不懂得自我反省。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情绪化的成分。比较理性的反思方式其实很简单: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从常识出发。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国人闯红灯的原因,到底是集体的无意识,还是一种快生活时代的必然,还是一种红灯设置的问题。至于美国人闯红灯的情形当然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因为一个地方闯的人多,就得出美国人也闯红灯的结论。而所谓从常识出发是,闯红灯不文明是一个常识,无论闯的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种行为都是一种不文明。
在全球化时代,需要有全球化思维,同时也需要坚持主体化思维。如果没有全球化的思维,就会坐井观天,让自己处于一个封闭、保守的状态中。而如果没有主体化思维,就会丧失主体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自己被裹挟着前进,并最终处于分裂、矛盾、犹豫的文化焦虑中。无论是封闭保守,还是文化焦虑,这两种状态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告别情绪化的思维毛病,从实际出发,从常识出发,理性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