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的PMI都在回升,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从结构数据看,大型企业环比回升0.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环比回升负1.1个百分点(回落1.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经济动力依然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与政府投资拉动密不可分;而小型企业的“负回升”显示民间资本的活力不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主动性增长的动力还很欠缺。
这就是问题所在。从过去的实践看,大型企业的景气度上升必然带动中小企业景气度上升。原因是,政府项目的大量配套项目需要外包给中小企业完成,但这次似乎情况发生了变化。也许是周期滞后效应的问题,如果是这样就不要紧,过一段时间情况会好转。如果不是,那麻烦就大了。因为它可能是中小企业不愿意接受订单所致。
中小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订单?这可能与企业成本难以控制密切相关——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以及资金价格、汇率价格都处在大幅动荡的过程中,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中小企业遮风避雨,整体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这必然导致中小企业接单谨慎。
当然,到底是什么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愿不是中小企业不愿意接单,而是周期性滞后所致。
另外,11月PMI好转恐怕也有季节性因素。比如,临近圣诞节,国外的进口订单多多少少都会有所增加。这必然会推动纺织服装、木器家具等传统出口大行业的订单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和48.5%,比上月回升0.9和0.1个百分点。进口需求回升速度较慢,其实还是说明我们中国内部的需求不够兴旺。
其实,从一些反映内需的数据上看,我们也可以判断中国内需的欠缺。比如,原材料库存指数表明制造业原材料库存还在持续减少,企业购买原材料的动力不足。原材料需求不足也导致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环比上月回落4.2个百分点,已经跌至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附近。再比如,从业人员指数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持续减少,一方面反映制造业开工问题,一方面表明国民收入问题,这两方面对消费需求的拉动都不大好。
非制造业的PMI显示,从今年9月份创出最低点53.7,而后反弹。两个月以来,PMI指数在55.5附近好像已经出现上升乏力的疲态。这其实与制造业景气程度密切相关。这也证明了,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制造业不景气,服务业不可能景气。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一个本可以不争论的事实?因为,许多人认为中国服务业上升空间大得很,而且经常以美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考量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空间。这是巨大的误导。原因在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美国完全不同。中国是制造业为本的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兴盛,制造业是服务业最大的购买者。所以,单纯强调服务业发展,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在,我们需要拉动的是民间资本的活跃,并借以加大中国经济主动性需求的增长。